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逐渐被市场认可
随着市场机制逐步完善,碳价信号已越来越成为推动企业节能降碳的重要风向标。从“试算账”到“真付钱”,越来越多企业在履约实践中,将
碳资产管理纳入生产经营决策体系。
以华能、华电等为代表的央企,在过去几年中都设立了碳资产管理专业团队,对
碳配额进行预算管理与模拟交易。除传统电力企业外,钢铁、水泥等高碳行业也已开始“入场训练”。
河北某大型钢铁集团负责人介绍,自2024年扩容信息明确后,公司已完成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并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年度盘查。在这种“排碳有成本、减排有收益”的倒逼机制下,越来越多企业在内部设立“
碳预算”与“绿色财务”系统。一些城市甚至将企业碳排表现纳入地方绿色信贷评估机制,从而在信贷利率、补贴政策等方面形成激励合力。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火电行业作为全国碳市场首批纳管行业之一,目前已开展了4个年度(2019至2022年度)的配额管理,其运行数据最能体现市场效应。
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单位火力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2.38%,电力碳排放强度(单位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8.78%,发电行业供热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2.5%,累计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2.5亿吨。通过配额交易,企业在减碳责任上拥有更灵活的选择,前两个履约周期推动电力行业总体减排成本降低了约350亿元。全国火电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初见成效。
在履约过程中,激励约束作用初步显现。据统计,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盈余企业平均每家盈余配额约14万吨,按2023年平均碳价计(68元/吨),相当于获得952万元经济激励;相反,配额短缺企业平均每家短缺配额约12.5万吨,相当于付出850万元的履约成本。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弥补了企业前期减排投入,推动企业积极自主投入减排,部分发电企业通过灵活调度、技术改造、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减少配额缺口,履约能力不断提升。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以碳市场为主体建立完善碳定价机制,这一市场化形成的碳价为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等活动锚定了基准价格,促进了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的投融资创新。同时,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逐渐被市场认可,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价格信号,推动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低碳化,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