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容进程中的关键堵点
当前,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重点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还面临不少现实难题。
数据质量瓶颈制约市场公信力。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涉及燃料消耗、原料成分、工艺参数等多维度变量。尽管《方案》提出“关键参数月度存证”和“三级数据审核”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三大难题:一是中小企业能力不足。部分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专业团队,导致数据采集不规范,甚至沿用历史缺省值估算排放量等现象。二是缺省值争议。化石燃料热值、含碳量等参数设定存在地区差异,例如北方褐煤与南方无烟煤的碳含量差异未被充分反映,可能导致核算系统性偏差。三是监测技术滞后。在线监测设备普及率不高,有的企业存在篡改数据问题。
配额分配机制亟待精细化。现行“基准线法+历史强度法”的配额分配模式在实操中暴露出两大矛盾:一是基准值设定争议。若钢铁行业基准值对标行业平均水平而非先进水平,可能导致较大比重的产能无需减排即可
履约,削弱市场减排压力。二是区域公平性问题。中西部地区钢铁、水泥企业多为长流程工艺,单位能耗比东部短流程企业高,但现行配额标准未体现地区差异,可能加剧区域经济失衡。
市场流动性不足削弱
价格发现功能。当前全国碳市场交易主体以发电行业为主,交易品种单一且仅限配额现货,日均交易量波动剧烈。2024年全国碳市场换手率仍远低于欧盟碳市场。扩容后,若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仍沿用“履约驱动型”交易策略即仅在履约期前集中交易,市场活跃度难有实质性提升。此外,金融机构参与渠道有限,
碳期货、期权等衍生品缺失,导致
价格信号难以反映真实减排成本。
行业异质性加大管理复杂性。三大行业在生产工艺、碳排放强度、减排路径等方面差异显著。水泥行业减排高度依赖替代原料(如电石渣)和
碳捕集技术,但现行核算规则未将替代原料的碳减排量纳入配额分配考量;铝冶炼行业虽将CF4和C2F6纳入管控,但其全球变暖潜势远远高于CO2的影响,核算方法仍需与国际标准接轨;钢铁行业短流程电炉钢的碳排放强度仅为长流程高炉的30%,但绿电供应不足限制了其推广。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