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碳市场率先在全国探索并开展了跨区域碳交易
跨区域碳市场:北京先行
北京碳市场率先在全国探索并开展了跨区域碳交易。
北京试点已运行两年,据北京发改委副主任洪继元介绍,截至6月12日,北京市累计实现交易量达505.88万吨,交易额约2.28亿元。初步测算,碳交易的实施使得2013年北京重点排放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4.5%,2014年,又下降了5.96%,共减排365.5万吨。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2013年11月28日,北京与天津、河北、内蒙、陕西、山东等签订了“开展跨区域碳开放权交易合作研究的框架协议”。
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副主任徐华清介绍,在跨区域碳市场的研究与实践中,河北的承德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而内蒙的呼和浩特和鄂尔多斯、河北的张家口以及江苏的镇江都还处在有序推进的沟通与协调中。
目前,河北承德市六家水泥企业已经纳入了北京市碳排放
交易系统。初步测算,这六家企业的碳排放占整个承德市碳排放的60%左右。此外,承德市的林业
碳汇项目,已经在北京
环交所成功挂牌,累计成交量已经达到了7.05万吨。洪继元说,“通过短短一年的时间证明,跨区域的碳交易,不仅扩大了北京碳市场的总量,提高了市场的活跃度,也为探索利用市场化机制实现跨行业、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方式,促进区域节能减碳生态环境的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区域碳市场虽已有突破,但挑战犹存。徐华清认为,这些挑战主要来自六个方面。首先是主管机构的职责、定位以及如何统一协调的问题。《碳排放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只规定了省级人民政府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的一些管理权限,对于市人民政府并没有明确对应的管理权限,因此,哪个部门来落实、相关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如何建立是跨区交易实践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其次是如何处理好参与企业门槛的差异性。7个试点控排企业门槛、国家温室气体排放上报制度中的重点单位门槛以及未来全国碳市控排企业门槛,不尽相同,从承德参与北京碳市的控排企业来看,其排放水平远远高于北京控排的门槛。
第三个是最为核心的问题,即配额分配如何考虑地区性差异,更好地反映控排要求和减排成本,具体可细化到控排系数如何更好的反映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和企业差异。此外,现有的MRV制度如何与全国碳市衔接或统一,交易产品同质性以及
履约方式和可比的处罚标准也是跨区域交易面临的挑战。
对于北京碳市场下一阶段的工作,洪继元说,“将按照统一市场、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监管的原则,着力加强跨区域的碳交易制度的建设,着力优化工作机制,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协同、高效、运行有序的跨区域碳市场,积极为国家建立全国的碳市场探索经验。”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