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碳汇管理为核心发展气候韧性农业

文章来源:福建日报翁伯琦 王义祥2025-09-18 09:32

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的产业,极端天气事件严重冲击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一个能够固碳增汇的农业系统,可以有效抵御气候冲击。因此,推动碳汇管理,发展气候韧性农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气候韧性农业的核心在于评估整个农业生产体系中是否存在碳汇盈余,即碳吸收量有无超过碳排放量。因此,农业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当从几个方面加深理解:首先,农业生产依赖外部物质投入,导致大量碳素消耗;其次,养殖业的发展,伴随着碳排放的迅速增长;再次,种植业能够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有助于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当前,从理论层面看,碳汇林业的概念已得到广泛认可,并应用于碳汇评估与实际生产中。但气候韧性农业与之相比则有所不同,由于涉及品种繁多、人为干预较多、生长过程复杂、土壤类型多样、生态环境差异显著等,至今仍难以准确评估其成效与潜力,整体上也尚未明确碳吸收是否真正大于碳排放。
 
显然,发展气候韧性农业,不仅需要理论上的创新研究,还需要突破关键技术障碍;不仅需要采取资源节约措施,还需要推进循环利用;不仅需要优化产业结构,还需要推动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更具体地说,开展气候韧性农业研究应当立足于推动技术集成创新与实际应用,首先从种植业入手,随后逐步拓展至农牧结合体系,再进行大农业系统的碳汇集成体系构建与评估。
 
实践表明,不同作物品种,或者同一作物品种在不同生长阶段,碳吸收与转化过程以及碳素排放均呈现出动态变化特征。基于此,一方面应当组建协同创新项目,制定技术攻关方案,明确分工职责,划分区域与品种,开展集成创新研究;另一方面则应从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等方面开展定点定位观测,收集整理数据信息,分析动态变化规律,总结气候韧性农业碳汇的内在联系。只有明确农业生产系统中碳的吸收与转化、碳排放数量,建立并完善碳汇农业生产体系与优化组合,涵盖粮经饲、农牧菌、种养加、产供销等要素的优化顺序与整合程度,才能探索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气候韧性农业创新发展路径。
 
在全球气候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增强农业的适应性,不仅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也是扩大农产品供应、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发展气候韧性农业的目标,正是增强那些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脆弱性较强的农业系统的适应能力,即降低气候灾害造成的风险与损失,并具备快速恢复至稳定状态的能力。简而言之,减少农业对天气条件的依赖,可更智慧地应对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挑战,对其深入研究并有效实践已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省农科院资源环境与土壤肥料研究所)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