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ER林业碳汇项目“碳层划分”被过度关注?

文章来源:老姬说碳汇碳交易网2025-07-04 16:32

翻看了全国CCER注册登记平台上大家对林业碳汇项目的留言,到现在为止,平台上公示的39个造林碳汇项目,有近两百条公众反馈,其中“碳层划分”是个热点。
 
大家为什么如此关注“碳层划分”?因为方法学里面有“必须”字样,且有一节的内容在说如何划分如何调整,足见划分碳层很重要。但这个重要性并不是体现在“必须划碳层及如何划碳层”,而是是否保证了“项目精度”,或者说“在相对低的监测成本获得达标的监测精度”。保精度和低成本是两码事,公众、审核机构、官方主管机构及买家更关注精度,项目业主、开发商才更关心如何划分碳层才能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花钱最少。
 
先上结论:划分碳层是需要的,但不必须;划分碳层的依据是相对的,不要绝对化;目的是在保证监测精度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而不是为了划碳层而划碳层。
 
今天这篇我们就来专门聊聊大家围绕“碳层划分”提出的那些核心问题和疑惑。
 
方法学要求:“......综合考虑项目边界内土地在造林前的立地条件(如土壤类型、坡度坡向、海拔等),以及拟实施的项目造林时间、造林树种、造林密度等因素划分项目碳层,将无显著差别的造林地块划分为同一碳层”
 
为啥这么要求?
 
根本目的:在较低的监测成本下,降低不确定性,提高精度与可信度
 
将具有相似生长潜力(碳汇速率)的地块归入同一“碳层”,可以显著降低该层内样地碳储量估算值的变异性。同质性越高,用相同样地代表整个碳层的精度就越高。换句话说,高同质性意味着抽样误差小。监测时,可以在每个碳层内设置相对较少的样地,就能较准确地推断整个碳层的碳储量变化。
 
底层逻辑:统计学原理(分层抽样)
 
同质性:同一层内的地块在影响碳储量的关键属性上应尽可能相似(方差小)。
 
异质性:不同层之间的地块在这些关键属性上应存在显著差异(层间方差大)。
 
效率提升:在总样本量固定的情况下,合理的分层抽样比简单随机抽样的精度更高(抽样误差更小)。或者说,要达到相同的精度,分层抽样所需的样本量更少。
 
公众具体质疑
 
“碳层划分不考虑造林前的立地条件,也无解释”;
 
“仅以造林年份划分,忽略树种、密度、立地条件,不符合方法学要求”;
 
“碳层内样地数量少于树种数量”;
 
“将不同造林年份/林龄的林地强制归入同一碳层”;
 
“仅按造林年份单一维度分层”;
 
“未提供忽略必要分层要素的合理性说明”;
 
“混交树种不清、比例不清仍归同一碳层”。
 
主要矛盾:项目方简化分层要素(仅用时间/树种),而方法学要求多维度综合分层(立地条件+树种+时间+密度)。
 
理论为何难实现?
 
立地条件数据的匮乏、获取困难:
 
许多造林地块(尤其是早些年)缺乏详细的土壤普查、精准地形测绘等基础数据。
 
若进行全面的立地条件调查(土壤理化性质、土层厚度、精确海拔坡度坡向测定等)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对于大面积、分散的项目(尤其是跨县项目)几乎是天文数字,显著侵蚀项目经济性。
 
即使有部分历史数据,其时效性和对具体小地块的代表性也可能存在问题。
 
方法学往往基于“理想数据可得”的假设制定,对如何在数据匮乏情况下科学、可行地进行碳层划分缺乏明确、可操作的替代方案或简化指南。
 
碳层爆炸(数量过多),成本效率难以控制:
 
如果严格按照树种、造林时间,再叠加详细的立地条件(如土壤类型、坡度级、坡向等)进行划分,在实际项目中确实可能产生几十甚至上百个碳层,比如某项目的分层要素有造林时间10个年份、树种组合有3种(实际可能有有几十种)、树种规格有2种(实际更多)、立地条件有2种(实际更多),其他要素忽略,理论碳层数有120之多。
 
每个碳层理论上都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样地(即使最低要求3个),上百个碳层意味着数百个样地,其设置、调查、测量的成本和时间将变得极其高昂,可能使项目在经济上不可行。
 
还有一个关键,大家不要忽视,审定核查机构要每个碳层只要要抽查1个地块和1个样地,数百个地块和数百个样地的抽查任务是不是必须,这审定核查成本会有多高!
 
分层抽样的本意是在保证精度前提下提高效率(减少总样本量)。
 
碳层过多且某些层面积过小时,反而可能违背这一初衷。某些微小碳层可能需要最低样本量(3个样地),但其对总体精度的贡献有限,却显著增加了总成本。
 
现实选择——简化操作(树种/时间):
 
造林作业设计(或验收文件)成为最主要,有时甚至是唯一可靠的数据源。这些文件通常记录了造林时间、主要树种、造林面积、位置(到村或小班)。立地条件往往记录得非常粗略(如“山地”、“丘陵”、“平地”)或不完整,甚至完全没有。
 
在缺乏立地数据的情况下,按树种和造林时间划分碳层或许成为项目开发者可行的起点。
 
树种是影响生长速率和碳汇能力的最直接、最显著的因素之一,且数据相对容易获取(来自作业设计)。
 
造林时间(林龄)是决定当前碳储量水平和碳汇速率的关键因子,数据也相对明确。
 
√ 充分利用最易获得的、相对可靠的项目信息(树种、时间),使得项目启动和设计成为可能。
 
√ 碳层数量相对可控,降低了监测方案制定和实施的复杂度。
 
√ 划分逻辑简单清晰,易于理解和执行,便于项目管理和监测。
 
即便是选择“树种”和“造林年份”作为分层要素,同样不要绝对化,相邻年份合并、相似树种合并、太小的碳层合并到近似碳层,都是可以的。
 
总结
 
方法学追求基于科学和统计学的精确可信结果,但项目必须在精度与成本间找到平衡——过度追求细分碳层带来的精度提升,很可能被监测和管理成本的飙升所抵消,况且有些分层要素因项目特情不适用。
 
碳层划分的理论逻辑(分层抽样提高精度和可信度)是坚实且必要的。但现实中,项目方往往只能依赖“树种”和“造林时间”这类有限可靠的数据进行划分。这虽是启动项目的现实选择,却存在显著缺陷:忽略了关键的立地条件变异,导致层内差异仍可能很大,增加了碳汇估算的不确定性(特别是高估风险),损害了结果可信度和项目环境完整性。
 
这种冲突揭示了当前林业碳汇方法学在推广应用中面临的普遍挑战:如何在不牺牲核心环境完整性的前提下,发展出更适应数据匮乏现实、更具成本效益、更具可操作性的碳层划分规则、数据替代方案或简化监测程序?这需要方法学制定者、项目开发者、审核机构共同努力,寻找基于科学、立足现实、风险可控的解决方案。目前的实践,很大程度上是在科学要求的“应然”与数据成本约束下的“实然”之间,进行着充满张力的妥协。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