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我市秋收工作全面展开,位于溧水区晶桥镇芝山村的“零碳田园”迎来丰收季,这是我市今年5月启动建设的首个“零碳田园”。记者昨日获悉,该“零碳田园”水稻亩产达600公斤,相比去年增产100公斤左右,首批新米将于本周二上市。昨天下午,在芝山村富硒生态园,3台收割机同时作业,收割、脱粒、装车,金黄的稻谷如流水般注入随行的运粮车,收割机前端收割,后端则“吐出”粉碎的秸秆。“粉碎后的秸秆均匀地铺撒在田间,后期用旋耕机翻埋至土层,既能减少秸秆露天腐烂带来的异味,又能加速微生物分解,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芝山村党总支书记李其军介绍。这片看似普通的稻田里,正是以“炭基农业”模式打造的“零碳田园”。今年5月,市农业农村局在芝山村曹庄富硒生态园举行“炭基健康 零碳田园”启动仪式,率先在全省探索建设“零碳田园”,为农业
绿色发展探索新路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潘根兴是芝山村建设“零碳田园”的技术团队负责人。他介绍,“零碳田园”的原理就是“以废制炭,以炭沃土,固
碳减排,健康持效”,通过施用炭基有机肥,可实现对土壤进行改良,提升土壤固
碳减排效果,从而抵消水稻生产中的
碳排放,“以一亩稻田为例,施用约500公斤炭基有机肥,通过土壤固碳抵消(中和)水稻生产过程中的
碳排放,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据悉,2019年以来,潘根兴团队就在芝山村开展“炭基农业”实践,采用自主研发技术,将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厨余垃圾等废弃物,转化为炭基有机肥等,形成“秸秆固碳—粪污还田—养分循环”的闭环链条。潘根兴介绍,经测算,施用炭基有机肥3年后,实施区域内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增幅达36.6%,土壤固碳每公顷增加4.7吨,种出的炭基水稻富含硒、铁、锌等微量元素,营养品质和口感俱佳。芝山村在“炭基农业”模式中尝到了甜头。李其军告诉记者,施用炭基有机肥后,园区经济、环境效益得到“双提升”。以水稻为例,水稻长势越来越好,大米品质不断提高,芝山富硒大米市场价可卖到8元/斤,是此前的两倍。“今年新米还没上市就收到不少订单,大米不愁卖,本季水稻预计可增收10%左右。”李其军高兴地说。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