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零碳供热 生物质能扛起园区绿色能源主力大旗

文章来源:中国工业报曹雅丽2025-10-23 17:25

9月24日,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发布: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标志着我国零碳园区建设从顶层设计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最低比重目标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首次把非电消费系统性纳入最低比重考核。
 
顶层设计的落地,离不开产业各界的深度探讨与实践探索。10月17日,在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主办、武汉光谷蓝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零碳园区绿色热能消费技术路径暨生物燃料供应体系建设高级研讨会”上,与会嘉宾积极交流分享、建言献策,为推动生物质清洁低碳能源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同时,由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牵头组建的国内首个绿色燃料电商平台—“众新燃”正式对外发布,标志着我国绿色燃料行业从无序竞争发展,正式迈入规范化、平台化、高质量发展阶段。
 
产业稳步增长   机遇挑战并存
 
随着可再生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不断提高,生物质能作为唯一可直接转化为固体、液体和气体燃料的可再生能源,在供热、发电、交通燃料等领域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近年来,全球绿色甲醇、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等可持续燃料快速发展,对生物质资源的需求显著增加,原料端竞争趋于激烈。这既为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也对其稳定供应和可持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会上,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产业研究部研究员高建勇发布《中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国际上,尤其是欧洲地区,生物质成型燃料已成为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根据欧洲生物能源组织(BioenergyEurope)及国内调研数据,2024年全球生物质颗粒产量约为6510万吨,其中欧盟为主要生产地区,中国和美国则为主要生产国。2024年,全球消费生物质颗粒6178吨,欧盟同样是最大的消费地区,中国为主要消费国,其次为英国、日本和韩国。
 
《报告》显示,经过二十余年探索,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整体呈稳步增长态势。2015年,我国生产生物质成型燃料800万吨,2024年,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产量达到2200万吨,增长175%。生物质颗粒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27%,位居全球首位。
 
目前,我国拥有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站点约4500处,合计产能约5000万吨。但受原料“分散”特点影响,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企业多为中小型或乡镇企业,年产能通常在1~3万吨左右,规模化、品牌化企业数量有限,区域性龙头企业寥寥。
 
《报告》指出,应用端,清洁供暖、绿色工业需求日益增加。未来,伴随可持续燃料产业逐步兴起,产业规模预计进一步扩大。然而,目前产业仍存在产业集中度低、供需信息不匹配、标准体系不健全、绿色认证缺失等问题,阻碍了产业发展。
 
从部署到实践   生物质能扛起零碳供热大旗
 
零碳园区建设已进入全面系统部署阶段。《通知》明确,推动园区积极利用生物质能、核能、光热、地热、工业余热等热能资源,实现供热系统清洁低碳化。探索氢能、生物质等替代化石燃料和原料。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原副司长史立山表示,作为绿色热能的核心供给方式,生物质能已成为实现能源低碳转型最现实、最有效的路径。
 
史立山认为,热能低碳化是能源转型的关键,其在终端消费中占比超50%。零碳园区作为工业能耗集中地,是绿色供热的主战场。需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园区类型分类施策,统筹生物质、地热、电热与工业余热等资源,构建多能互补的清洁供热体系,系统推动园区能源转型。
 
“还要创新制度体系、高度重视储热技术、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中国技术、装备与标准走向世界。”史立山强调。
 
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国家能源局原总经济师郭智表示,要以园区热能系统为底座,加快构建可追溯的生物质燃料供应链和标准的认证体系,用市场的机制和工具推进生物质清洁供热在更大范围、以更高效率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的方式落地。
 
为系统推进绿色热能发展,郭智提出四大举措:一是夯实智能热网底座,构建多能协同系统。二是打造标准化、可追溯的燃料供应体系。三是完善市场政策协同,创新商业模式与碳价值兑现机制。四是开展示范推广,促进技术模块化与标准互认,提升国际影响力。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共同探索可行路径。”湖北省新能源发展促进会会长甄建桥认为,绿热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是能源消费革命的核心动力,生物燃料供应体系标准化、规模化建设,是实现绿色热能稳定供应的重要保障。
 
产业发展,标准先行。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工程师赵磊看来,企业开展落地实践需要标准化去的支撑,标准化是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核心纽带。他表示,在零碳园区能源系统建设中,要鼓励园区提升可再生能源直供比例,加强余热余能利用,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绿色低碳生产建设。
 
中机第一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能源与环境工程院院长李鹤在分享《零碳园区“绿色热源”建设方案》时表示,生物质能作为零碳园区重要的绿色热源,主要通过直燃、气化、厌氧发酵等技术路径实现供热与发电。但当前存在设备低效投资、燃料价格波动、政策认知差异等挑战。应立足资源条件,注重长效运营,避免短期行为,通过专业管理和精细化运营,实现生物质能的高效低碳价值。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会议期间,中国工业报记者走进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食品工业园,作为园区绿色低碳转型的标杆案例,武汉光谷蓝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武汉蓝颖康师傅食品工业园清洁集中供热项目通过建设以生物质成型燃料为主要能源的集中供热系统,替代了原有分散的燃煤锅炉,为多家大型用能企业提供稳定、清洁的工业蒸汽。
 
据光谷蓝焰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项目热效率高达91%,智能化程度高,排放清洁环保,对比天然气锅炉,每年可为用户节约用能成本约1300万元,年替代标煤9.1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21.3万吨。
 
应势而生   政策东风下的产业“及时雨”
 
《报告》预测,到2030年,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需求将达到5000万吨,产值超400亿元,可带动上下游就业超30万人。至2050年,产业需求有望进一步扩大至3亿吨。
 
随着“双碳”战略纵深推进,零碳园区建设、航空航运绿色转型、清洁供热等领域均面临一个核心挑战,重塑绿色燃料行业新生态“众新燃”凭什么能引领行业变革?
 
答案就隐藏在它的五大核心能力里:阳光采购,稳定保供。实时发布燃料价格指数,打破行业信息壁垒,让市场价格透明化。采购流程简洁明了,一键下单。长协、固定价和现货,多种交易模式;共赢模式,保障权益。“长协订单+现款结算”采购模式,不仅能够稳定燃料生产商市场预期,而且还能够缓解其资金周转压力。建立供应商信用评级体系,推动“优质优价”良性循环;智慧物流,降本增效。通过智能调度,精准匹配物流资源,减少运输车辆空驶率;绿色认证,全程溯源。全过程溯源,分阶段核算燃料产品碳足迹;权威检测,品质保障。平台所有合作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均具有CMA(中国计量认证)检验检测资质,为燃料质量保驾护航。
 
会上,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绿色燃料事业部主任、北京众生联燃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久详细介绍说,“众新燃”燃料平台通过整合绿色燃料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为不同应用场景企业提供“一键采购+物流仓储+绿色认证+管家服务”的绿色燃料一站式解决方案,构建起供需精准匹配、点对点物流配送的闭环生态,让绿色燃料供应链不再“难、乱、贵、烦”,推动绿色燃料供应链从松散无序向规范化、数字化模式转型。
 
“作为行业基础服务设施,平台将丰富燃料品类,由当前的生物质成型燃料逐步扩展到生物天然气、生物液体燃料和氢基合成燃料等绿色燃料,以满足更多市场主体消费绿色能源。同时,持续深化与各方合作,为乡村振兴、工业脱碳、绿色交通、建筑业减碳提供坚实支撑,助力我国经济结构全面绿色转型。”陈久表示。、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