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在
北京发布《中国城市双碳指数》第三期报告,从气候雄心、低碳状态和排放趋势三个维度对我国110个重点城市“双碳”进展态势开展系统评价。
城市是
碳排放的主体,其低碳转型对“双碳”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本次评价有四个主要发现。第一个主要发现是城市气候雄心连续两年上升,但部分城市排放增长较快。在城市双碳指数三大指标中,气候雄心连续两年上升,而低碳状态这个关键指标与上期基本持平,部分城市排放量甚至出现新峰值。反映到城市两年得分变化中,除西宁、榆林、南京、呼和浩特等16个城市的评价综合得分上升外,40个城市得分持平,54个城市出现得分下降。这凸显了低碳转型还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实现“双碳”目标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持续付出艰苦努力。
第二个主要发现是多地气候行动形成良好实践,但分解推广需要目标引导。110城市能源消费指标连续3年上升,其中深圳电网
清洁能源电量占比已近七成,成都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行动,北京建设环京200公里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圈层。经济社会结构指标中,海口、上海和常州分别在
新能源车渗透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
新能源车产业发展方面有突出表现,苏州通过“三定一督”机制有效实现社区垃圾分类。但与此同时,本期评价发现,多数城市碳达峰目标和“双碳”行动路径仍需要进一步明确,便于引导各界参与,为诸多良好实践的借鉴推广创造动力。
第三个主要发现是分布式光伏有效推动了东中部城市能源清洁转型,但并网消纳存在挑战。近年来,我国户用分布式光伏实现大规模跨越式发展,2023年户用光伏累计装机突破1亿千瓦。山东户用光伏装机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底占其光伏总装机容量的45%;安徽、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份户用光伏新增装机也呈显著提升态势。但与此同时,随着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持续扩大,许多地区电网接入能力出现瓶颈,部分西北省份存在着风光等新能源消纳挑战。
第四个主要发现是降碳减污协同初见成效,但协同程度还须加强。通过对评价城市2015至2021年的碳排放强度与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碳排放强度与PM2.5年均浓度整体呈协同下降趋势。其中贵阳、重庆、宁波、北京等44个城市协同下降较为显著。但总体相关系数仍较小,说明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工作还是初见成效,有待进一步加强。
课题组对评价城市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进一步细化碳排放双控目标并分解到城市,完善城市“双碳”工作约束激励机制;二是建立可再生能源多元供应体系,提升供给能力;三是加强协同增效,更加高效地同步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和增长;四是建议地方通过信息披露调动
绿色金融、
绿色供应链等市场力量,促进企业承担减排主体责任。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