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环综〔2025〕66号】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布第二批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十大典型案例的通知

文章来源:未知碳交易网2025-05-21 15:01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布第二批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十大典型案例的通知
 
沪环综〔2025〕66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上海化工区管委会、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自贸区管委会保税区管理局:
 
为调动全社会参与现代环境治理的积极性,挖掘不同类型“最小单元”基层治理和社会多元共治实践经验,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通知》(沪环综〔2021〕206号)的要求,同意将“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多方参与和平台载体推进环境共治,以智慧创新和品牌建设厚植生态文化”等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经验做法列为第二批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十大典型案例,现予以公布。同时,将“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以责任为纽带的协同共治、以监控为核心的监督管理、以平台为载体的多级联动、以托管服务为特色的综合治理模式”等38个案例纳入2025年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典型案例储备名单。
 
 
 
附件:1.第二批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十大典型案例
 
      2.2025年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典型案例储备名单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4月30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1
 
第二批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十大典型案例
 
 
 
一、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多方参与和平台载体推进环境共治,以智慧创新和品牌建设厚植生态文化
 
(一)主要做法
 
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规划引领、平台载体、机制创新等形成了具有智慧创新引领、多元协同共治特色的金桥生态品牌文化。一是规划引领,金桥根据园区不同发展阶段显现的环境治理问题开展创新探索,围绕北区焕新开展金桥开发区产业功能空间一体化研究,围绕南区提质形成特色产业园区发展“一园一策”等,第一时间探索最新环境治理理念在园区的应用,生态工业园区创建、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无废园区建设等均为金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创新搭建服务平台,奋力实践“政府往后退,企业向前进”的理念,搭建了全国首个园区层面的再生资源回收平台,打造了上海规模最大的区域性中小企业危废收集处置平台,成立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信息化与处置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了上海首家开发区层面的环境综合监管平台,实现环境监管智慧化、数字化转型。三是实施机制和模式的创新,创立上海首家生态俱乐部,推动多元主体的深度参与,首创并实施园区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通过两年一次的评选,起到先进示范的引领效应,依托“金桥生态文化节”品牌打造系列活动。
 
(二)取得成效
 
“生态金桥”的发展理念,有力支撑园区从“加工到制造再到智造的转型升级,并发展成为上海能级最高、质量最好、贡献最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园区正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造中心”。园区建立的可持续评选及表彰交流机制,遴选推广超过200个绿色低碳发展实践案例,推动园区企业在本市乃至全国表现卓越。园区的环境治理与生态文化建设实践可以为面临转型的工业园区提供参考借鉴。
 
二、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北区)以多元协同和全局视角构建园区共治责任体系,以精准防控和创新服务激发园区共建内生动力
 
(一)主要做法
 
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北区)通过完善制度、创新模式、精细服务和搭建平台等举措精准对症业态复杂、小微企业数量多且环保专业力量薄弱等“园中园”发展痛点。一是创新模式,严控风险,精心构建“源头守护-过程管控-应急响应”三道线的全局视角系统,实现对楼宇企业从项目准入到日常运营的全过程环境风险防控。二是创新制度,精细管理,推行“标准制定-精准帮扶-智慧监管”的闭环管理,编制《小微企业环保管理指南》《餐饮企业环保管理指南》等,量身打造“菜单式”全生命周期环保指导体系,推动楼宇小微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治污”。三是创新管理,立体服务,采用“现场指导+线上咨询+多方监管”多元协同服务模式,构建权责清晰的环境治理责任体系。四是搭建平台,文化引领,搭建“绿色联盟”,引领园区生态环境文化共建共享平台。
 
(二)取得成效
 
园区环境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杜绝了因环保准入引发招商纠纷,以及建设项目未批先建、超标排污等违法违规行为,推动了生态环境与招商良性互促。园区推行的“菜单式”全生命周期环保指导体系,为楼宇小微企业提供了系统化、标准化、精细化环保管理指导,显著降低了企业的环保合规成本。通过对近120家企业进行满意度调查,满意指数为96%。园区形成的治理经验可为“园中园”楼宇经济提供可操作的治理范式。
 
三、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发挥产业链核心作用实现供应链绿色升级,从工艺设计到双化协同发展打造绿色家园典范
 
(一)主要做法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浦东基地)致力打造“绿色文化深入人心、绿色规划面向未来、绿色工艺自主可控、绿色装备环保高效、绿色供应链稳定丰富”的“绿色上飞”。一是推动绿色工艺研发与转化,持续开展多项减排降耗技术研究,对民用飞机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开展试点评价。二是立足复杂航空装备制造领域绿色化与数字化协同发展的趋势,研发基于深度学习和智能测速模型的废气预测预警系统,打造民用飞机绿色制造全过程的环保综合服务云平台。三是在供应链过程中推广绿色工艺,积极推动链上企业有序实施技术改造,制定供应商准入条件,对新增供应商进行绿色制造资格审核,实施分级管理并动态调整。四是通过组织绿色民机论坛、将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推广到供应链环节,构建大飞机绿色供应链,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标准制订话语权,夯实民机产业绿色发展新模式。
 
(二)取得成效
 
公司绿色研发成果转化成效显著,C909飞机通过减阻减重降噪,实现了典型航段油耗和客舱噪声的持续下降;C919飞机选用最优气动布局和新一代发动机,二氧化碳排放较同类机型换发前降低15%。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助力民用飞机制造过程绿色安全智慧管理。此外,通过技术攻关、适航认证及实际飞行验证,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在国产飞机中的规模化应用,引领航空业绿色低碳转型。
 
四、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构建“绿色、零碳、零废”多维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
 
(一)主要做法
 
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积极探索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支撑,以“数字化流程再造”为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一是在研发端,采用创新的绿色化学工具和评估方法,成功优化了多个药物活性成分的合成路线,显著降低了化学品的使用量、废弃物的产生量以及碳排放量。二是在绿色运营方面,建立绿色基金和内部碳价体系,将所有项目的碳排放作为重要的经济评价指标之一,并融入内部投资回报率评价体系。三是在上下游供应链端,积极参与各类行标、团标制定,将自身优秀经验辐射至同类型企业,助力行业绿色转型。四是打造方舟数字化平台,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为公司制定减碳策略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自主搭建废弃物数字化管理平台,追踪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管理,识别废弃物减量空间。
 
(二)取得成效
 
公司基于绿色化学理念成功优化多个商业化生产产品,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在绿色基金的协同推动下,持续落地大量节能减排技改和循环经济项目,通过引入数字化平台,精准锁定减碳、减废的方向和路径,不断提升管理的颗粒度,实现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公司形成的绿色转型经验,为制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五、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搭建“街事会”平台,通过源头治理、分类管理、共商共享解决百姓身边的关键小事
 
(一)主要做法
 
潍坊新村街道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聚焦餐饮油烟等民生关键小事,构建精细化环境治理体系。一是搭建“街事会”平台,以“街事通”小程序为案件线索,通过协商搬迁、业态转变等方式消除油烟、噪声扰民问题。二是实施商户分级分类管理,推行“无事不扰”监管和联合普法宣传。三是先行先试油烟净化设备“以租代买”,租赁设备集中清洗共享治污,美食街油烟纳管、末端集中处置排放,形成《街区餐饮油烟治理共享治污公约》。四是加强数字赋能,试点安装油烟净化设备运行状态关键参数监控装置,创新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为后续非现场执法提供数据支撑。
 
(二)取得成效
 
潍坊新村街道充分发挥“街事会”平台的友好协商议事机制,推动长期造成群众投诉的餐饮商户搬离、房东转变业态,促成崂山路美食街油烟纳管升级工程落地,崂山路涉及油烟扰民、噪音扰民类投诉满意率均为100%。通过商户分级分类管理,纳入“无事不扰”商户名单共178家,营造了良好营商环境。通过“共享治污”、智慧监管,大大提升油烟治理绩效和远程管理能力。街道形成的油烟治理实践经验可供同类街镇参考借鉴。
 
六、长宁区虹桥街道以多元举措推动国际社区绿色治理,以民主共治打造生态友好家园​
 
(一)主要做法​
 
虹桥街道外籍人口占比将近20%,近年来积极探索国际社区绿色发展与民主共治融合的生态治理路径。一是用好“社区云”、基层立法联系点、人民建议征集联系点等平台,共商绿色治理。二是围绕绿色环保主题,重点打造安顺路亲情美好街区与黄金城道国际融情街区,以点带面,推进建设充满人文温度的绿色街区。三是精心打造绿色社区,结合精品小区建设、自治全民星等项目开展绿色景观改造,作为国际社区,将“Fun Talk”理念融入绿色社区活动中。四是组织中外居民开展公益集市、环保游戏、捡跑活动、学生环保彩绘墙等多种形式的环保活动,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二)取得成效​
 
虹桥街道形成了“提、议、行、督”全过程共议共治工作模式,通过“Knock Knock”街区提案行动,推动光伏节能项目、黄金城道步行街自然研习小径等多个项目顺利落地。依托绿色环保街区共创行动,人民群众的“金点子”变成了城区建设和治理的“金钥匙”。通过推广华丽家族小区等绿色实践经验,带动周边多个小区开展绿色环保建设,国际绿色街区氛围日益浓厚,国际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不断提升。
 
七、杨浦区江浦路街道通过制度筑基、智慧赋能、多元共治,系统提升基层环境治理效能
 
(一)主要做法
 
江浦路街道以“制度筑基、智慧赋能、多元共治”为主线,系统推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区环保干部下沉至街道驻点,增强基层环境治理专业力量,探索完善区街两级环境治理衔接机制。二是开发餐饮经营单位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一店一档”动态监管、环境信用评级与应急调处功能,实现餐饮油烟全流程智慧化监管。三是引入环保管家服务,搭建生活垃圾、洗车点等数字化监管平台,通过实时监测与第三方协同,提升街道环保监管效能。四是将街道办事处大楼建成全市首个基层公共建筑零碳改造示范项目,实施被动式+主动式节能改造、光伏发电及智慧能碳管理,在实现楼宇节能降耗的同时向居民传递了绿色低碳理念。
 
(二)取得成效
 
江浦路街道通过专业力量下沉和数字化载体破解基层技术力量薄弱的普遍难题,环境问题监管、处置效能显著提高,“环境治理+产业政策”双轮驱动模式引导绿色产业集聚,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基本成型。街道办公楼改造后建筑综合节能率达64.83%,获“近零能耗建筑”认证,形成了可复制的低碳建筑改造路径。街道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理念、探索降碳路径,绿色宣传“无声胜有声”,有力打通了基层治理全流程创新链。
 
八、黄浦区打浦桥街道汇龙社区依托科技赋能、多元共治、全民参与,实现以环境“微更新”促生态“可持续”
 
(一)主要做法
 
汇龙社区探索形成了慧启未来、汇智同行、荟萃民心的生态治理新路径。一是通过数字驱动和创新改造推动社区绿色化发展,通过引入土壤检测系统,设置绿化修复“蚯蚓塔”等微型空间改造,建设循环利用“雨水池”等提升绿化品质。二是通过项目合作、服务优化和队伍建设增强社区治理力量,与街道、政府部门、周边学校合作打造友好街区,拓展生态朋友圈,组建含40名志愿者的“街区守护者”队伍,开展植树护树、流浪猫救助等活动。三是建立社区便民服务站,持续开展可回收物置换活动,践行“无废”理念,广泛动员社区各方力量共建生态科普园,每年开展十余场丰富的科普教育和文化活动。
 
(二)取得成效
 
汇龙社区将生态科普园作为生态知识传播与绿色互动交流的“一个中心”,有效提升居民的生态素养和环保意识,运用智慧治理与社区共治“两大平台”,借助先进信息技术,实现环境监测与资源管理的智能化,结合社区自治、汇聚各方力量,大力推动绿色生活、环境美化、科普教育“三大行动”,实现年节电超10万度,家庭节水20-30%,绿化覆盖率达36%,在美化社区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九、青浦区金泽镇岑卜村以生态旅游促进“两山”转化,以绿色积分助力村民共治
 
(一)主要做法
 
岑卜村立足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打造“萤火虫乡村”等核心IP,发展生态旅游,开展绿色共治。一是创新运营机制,建立“管委会+第三方”整村运营模式,规范民宿、餐饮等业态品质,开发“岑卜村一码游”小程序,提升生态旅游智慧服务水平。二是发展特色水岸经济,打造 “十里黄金水道”、水上休闲天堂,围绕萤火虫栖息地开展生态保育,探索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三是打造“制度+科技”管理模式,构建“镇—村居—网格”三级网格体系,搭建智慧村庄管理平台,依托无人机加强全域巡查;探索生态绿色积分制创新管理模式,围绕人居环境、垃圾分类、绿色低碳行为等设立考核标准,激发村民自治积极性,构建长效机制。
 
(二)取得成效
 
岑卜村环境焕新带来了产业蝶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旅游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民宿、餐饮等业态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形成“生态改善—产业兴旺—民生富裕”的良性循环,打开了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村民合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新局面。
 
十、上海中心大厦通过共创垂直社区、共建绿色商管、共享垂直空间、共治绿色联盟,打造超高层建筑可持续发展新范式
 
(一)主要做法
 
上海中心大厦作为中国第一高楼,以“绿色、智慧、人文”为内核构建租户、相关方、联盟伙伴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一是数字中枢赋能精准降耗,创新打造“超高层数字神经中枢”实时追踪楼宇能耗、环境情况,动态调控暖通、照明、电梯系统减少末端能耗。二是云端服务重塑绿色场景,大力推进无纸化办公,租户可在智慧平台完成90%物业服务,共享办公与“上海之巅观光厅”数字景区的融合,将绿色理念延伸至百万访客。三是垂直花园构筑生态共同体,从热带棕榈树到苔藓球,垂直花园实现环境美化与降碳的结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四是ESG战略领航可持续发展,首度发布ESG报告,举办“巅峰会客厅”等环保活动诠释“无废城市”云端版本。五是实景教育基地孕育绿色文化,实地体验提高了租户对“绿色商管”模式的认识与参与度,提升了大楼绿色联盟的吸引力。
 
(二)取得成效
 
上海中心大厦在能耗、环境等21项指标上超越国际对标建筑,获LEED铂金级认证、BOMA卓越管理认证等,2024年BOMA满意度测评达到96分。绿色发展模式吸引了注重绿色理念的多国优质企业入驻,出租率稳步提升,资产价值显著提升,形成了“以绿引商”的良性生态,同时通过“绿色商管实践基地”建设,引领租户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共同创建绿色垂直社区,形成超高层建筑可持续发展新范式。
 
附件2
 
2025年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典型案例储备名单
 
一、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以责任为纽带的协同共治、以监控为核心的监督管理、以平台为载体的多级联动、以托管服务为特色的综合治理模式。
 
二、东方国际生命科学产业园区探索以伞状管理机制、智慧化监管手段和集中式处置模式为特色的“园中园”治理机制。
 
三、西岸传媒港和西岸数字谷打造“链接+”的城市更新典型、绿色生态卓越水岸和智慧共治园区。
 
四、上海黎明资源再利用有限公司探索固废资源再生及综合能源利用新模式,从单一垃圾处置功能区演变成智能、环保、生态、开放的绿色低碳循环聚集区。
 
五、上海浦东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深度挖掘城市生态与发展融合点,争当生态城区开发运营的实践引领者。
 
六、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东区污水处理厂推动百年污水处理厂功能转型,建设集“行业展示、教育培训、技术研发、行业交流”四位一体的综合水科园。
 
七、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以绿色工厂为主体,以信息化建设和质量提升为双翼,提升企业ESG绩效。
 
八、上海华电闵行能源有限公司秉承“绿色智造”理念,构建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九、上海漾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技创新贯穿污泥处置全流程,实现市政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
 
十、中碳普惠云科技有限公司以创新绿色技术应用和探索社企合作模式提供零碳办公环境解决方案。
 
十一、上海威派格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智能硬件+专业软件+水务平台+行业物联网+全面服务”一站式综合能力,提供“供排净治”全场景解决方案。
 
十二、上海城市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农渔光储”一体化模式,促进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提升。
 
十三、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创新生态评价体系,建立生态和谐、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
 
十四、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以潜“芯”笃至,永续新绿为目标,打造绿色高效、生态环保的高端制造企业。
 
十五、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以碳减排指数为核心,推进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以全流程VOCs治理为抓手,打造绿色涂装试验田。
 
十六、上海伟翔众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践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推动动力电池可追溯管理。
 
十七、3M中国有限公司新桥工厂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全周期绿色管理、多元化参与机制。
 
十八、日立电梯(上海)有限公司以“数字、绿色、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打造绿色工厂、建设无废工厂。
 
十九、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以“多格合一”、片区治理提升环境管理效率,以“参与式治理”构建社区花园长效机制。
 
二十、浦东新区金桥镇打造多开发主体与多管理机构“共治”与智能化平台“智治”新模式。
 
二十一、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一网统管、多向借力,推进街面环境治理、低值可回收物再利用和生态科普宣传。
 
二十二、长宁区天山路街道探索楼社联动、生境花园建设、环保联盟等机制,构建街区、商区、社区“三区”融合环境治理新模式。
 
二十三、青浦区重固镇深化跨部门协作+第三方服务机制,通过“微管家”平台及时处置环保“关键小事”。
 
二十四、浦东新区川沙新镇连民村打造优美水环境,深耕“生态+”特色文旅产业。
 
二十五、长宁区周家桥街道仁恒河滨花园社区发挥国际社区和超大型生态空间优势,深化多元化环境治理及环保实践活动。
 
二十六、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瑞虹新城二期社区创新社区治理方式,搭建居民参与平台,推动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
 
二十七、虹口区彩虹湾老年福利院五方共建生态无废疗愈花园,探索生态环保与健康服务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二十八、嘉定区马陆镇德富二坊社区以绿色管理制度为指引,以屋顶光伏、雨水回用、噪声监测等为抓手,软硬件并举建设绿色低碳宁静社区。
 
二十九、金山区漕泾镇绿地社区环境治理体系纳入“四治一体”社区治理,镇-社区协同联动推进绿色社区建设。
 
三十、奉贤区庄行镇浦秀村打好绿色农业与郊野公园组合拳,探索村级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三十一、青浦区金泽镇蔡浜村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实现绿色环保、休闲旅游与产业建设的协同发展。
 
三十二、崇明区新海镇长征社区探索居民自治、居企共治、毗邻联治的“环保+”和“+环保”工作模式。
 
三十三、临港新片区南汇新城镇顶科社区深化“自治+共治”模式,优化临港管委会-镇-社区-居委多级环境管理机制。
 
三十四、临港新片区南汇新城镇宜浩欧景二居民区构建“五方共议”联动机制,引入社会组织支持环保公益活动,打造低碳、无废共治品牌。
 
三十五、浦东新区森兰美奂注重工业余热利用、绿色装修和花园办公,拓展入驻商户环保活动。
 
三十六、普陀区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探索楼园一体化绿色低碳建设模式,打造园林行业绿色低碳产业联盟。
 
三十七、虹口区北外滩来福士打造绿色健康建筑,实施楼宇
 
智能管理,引领培育楼宇绿色低碳氛围。
 
三十八、青浦区虹泾鑫汇园打造花园式综合体,探索绿色建筑运营模式,联合环保企业及环保组织营造绿色文化。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