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碳普惠”释放绿色动力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陈超凡2025-05-12 09:40

近期举办的消博会上,绿色消费成为一大焦点,展现了我国在推动绿色消费和循环经济方面的积极行动。我国居民消费减排潜力空间大,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有望释放巨大绿色价值。
碳普惠是通过市场化机制激励个人、家庭、社区及中小微企业绿色减碳的创新模式,旨在将微观主体分散的减碳行为转化为可用于碳足迹抵消、碳市场交易或多元激励兑换的“绿色权益”。近年来,我国在碳普惠制度设计、平台建设、方法学开发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各地相继出台综合性、领域特色性碳普惠方法学,为减排量核算提供科学依据。数十个富有地方特色的数字碳普惠平台陆续上线,如北京上线首个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绿色生活季”,上海推出了绿色出行一体化平台“随申行”,武汉打造个人数字碳账户平台“武碳江湖”。平台实现个人碳减排量的计量与可视化,可用于兑换礼品礼券,还支持将减排量捐赠至公益项目、参与“碳中和众筹”等活动。
尽管如此,碳普惠体系整体仍处于探索阶段,制度体系尚不健全,技术规范、平台功能和应用场景不够成熟,缺乏系统的价值量化机制和市场转化路径。打通碳普惠“减排—资产—融资”链条,促进碳普惠从“绿色激励”向“绿色资产”转变,不仅是提升消费端减排内生动力的关键路径,也是实现碳普惠价值跃升的重要方向。
推动碳普惠机制下的碳减排价值资产化,探索碳普惠与碳市场、绿色金融的有效协同。适时出台国家层面的碳普惠方法学指南,推动制定统一的碳减排核算规则、标准和认证机制等,提升减排成果的可计量性、规范性与可比性。探索构建地方碳市场+碳普惠双轨运行机制,以个人数字碳账户为依托,建立“平台归集”机制,置换个人所持减排量,探索开发基于碳普惠项目的碳资产证券化产品。探索构建“碳积分”信用体系,推动碳普惠减排量纳入绿色金融认证框架。适时将居民、中小微企业的碳普惠记录纳入绿色征信体系,鼓励商业银行将碳积分纳入绿色信贷参考指标,对个人和企业的绿色减碳行为提供信贷优惠,支持保险、基金等机构基于碳普惠数据开发绿色消费基金、碳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推广绿色支付,开发设计基于碳账户的支付工具。
拓展基于数字化碳普惠平台的应用场景,构建多元化激励机制和减排成果消纳渠道。鼓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数字平台企业等加强协同合作,持续完善碳普惠平台的系统架构、底层方法学、核算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充分运用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对居民衣、食、住、行、用、游等全场景低碳行为的数据采集、识别与处理能力,实现低碳行为可识别、可监测、可核算、可核查以及在不同场景和平台间的科学量化、有效转化与统一归集。在激励方式上,除传统的积分兑换外,探索将碳积分与地方绿色信贷、绿色消费券、供应链招标等机制联动,增强低碳行为与居民和企业实际收益的关联度,提升激励成效和参与黏性。在成果消纳方面,拓展碳普惠减排量在企业碳抵消认购、大型活动碳中和、“以碳代偿”生态修复、碳积分兑换碳汇等场景中的多元化应用路径。
推动碳普惠与公共治理深度融合,为低碳社会治理提供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决策支撑。拓展公共服务接入场景,探索将碳积分应用于场馆预约、医院挂号、金融服务、公益捐赠等领域,增强公众低碳行为的现实获得感与价值认同。扩大碳普惠消费的覆盖面,引导商超、酒店、餐饮、金融网点等主动参与,通过方法学测算与场景评估,激励居民在绿色消费中获得减排量,反向推动供给侧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碳普惠平台与社区数字治理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低碳行为的智能识别与精准激励,将个人减碳表现纳入文明家庭、绿色家庭等基层治理评优体系。建立“低碳社区”激励机制,依据整体减排绩效与居民参与率开展评星评级,打造可持续、可推广的基层碳治理样板。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作者:陈超凡(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