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可深度参与碳交易市场
Q5:金融应该如何支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金融系统如何切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孙明春:我觉得有几点:
第一,金融机构应该提前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起到表率作用。
一方面,金融机构碳排放量本身不高。据我们测算,我国金融机构碳排放可能仅为全国碳排放总量的千分之三或更低。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财务实力比较强。我们也做过测算,金融机构碳减排的成本应该不会超过收入的千分之一,完全是可承受的。
实际上,国外很多金融机构都已经实现了碳中和。全球财富500强里有130多家金融机构,其中约四五十家外资金融机构实现了碳中和,还有很多机构提出要在2030年、2035年实现碳中和。目前来看,已经实现碳中和的世界前500强里面的金融机构,没有一家中资金融机构。海通国际是国内第一家提出要在2025年实现碳中和的。
所以我想,其他国家金融机构都已经实现了碳中和,中国的金融机构完全也有能力实现,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做个表率呢?
这样做是有其意义的。金融机构自身实现碳中和虽然只是减少了全国碳排放的千分之三,看起来直接意义不大,但是有很重要的间接意义。
因为经济中有很多服务类行业,和金融机构一样,它们的碳排放量也不高,而且财务上也有实力。比如信息行业或很多高科技企业,对它们来讲,要实现碳中和其实也不难。如果金融机构带头,其他企业都跟上的话,实现碳减排的量就不只是千分之几、百分之几了,可能会更高。
第二,金融机构可以深度参与碳交易市场,通过碳市场价格机制的变化,推动全社会的“碳中和”行动。
金融机构要实现碳中和,不可能完全不排放,最终有一些排放可能需要通过碳抵消或购买
碳信用来实现,这就会增加碳交易市场的需求。
现在国内有8个地方性碳交易市场,但是交易量都很少,而且价格差异很大,与欧洲和美国相比,整体价格也比较低,其实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需求。如果金融机构能主动去购买,可以带来更多需求,把市场搞活,推高碳交易价格。
实际上,
碳价上升是给减碳企业、绿色企业的市场性补贴,有助于鼓励企业减排,增加绿色产出;另一方面,也将增加高碳企业的成本,促使它们减少排放。
碳交易市场本身也可以是一个金融市场。除了作为买方进入碳交易市场外,金融机构其实也可以逐渐参与进来做市,可以提供衍生品,像
碳期货、碳期权等等,还可以做
碳基金,向机构投资者甚至零售投资者发行。当然,这些要等整个碳交易活跃到一定程度以后,才做得起来。
我个人认为,碳交易未来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需求会很多,价格也会涨。应该讲,碳信用是一个好的投资产品。
除此以外,还有
绿色债券、绿色贷款,ESG投资等等,这些已经在做的事情,都是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途径。金融机构在气候相关投融资方面有很多生意可以做,这个趋势在全球已经很明显。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