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的产业化、市场化和项目化问题
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要加快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落地实施,关键在于提升低碳发展的产业化、市场化和项目化水平。随着2017年底国家统一碳市场即将启动,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推进,低碳经济产业化深入推动,如果政策设计得当,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相反还会催生一批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带动经济增长方式的低碳转型。
首先,关于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功能定位。碳市场是降低节能减碳成本、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其核心是通过碳排放配额的科学分配建立稳定的碳排放
价格,通过经济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将资源投入到节能降碳投融资与低碳技术升级当中。但从目前的市场制度设计来看,在当前我国碳排放基础数据相对不完善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碳排放配额的免费分配不可避免会引发配额“超发”,从而使未来
碳价承受到较大的下行压力,甚至会产生较大幅度的波动,从而限制其节能降碳效果和低碳投资引导功能的发挥。
其次,关于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建设问题。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建设是推动推动低碳产业化的重要抓手,通过完善的配套措施有利于推动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的研发、创新、推广与应用,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去碳化”进程,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建设通过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
碳汇发展、零碳建筑与零碳交通发展,推动建立零碳生产和生活体系,最终形成零碳社会。相关工作的推动要充分吸收国内外近零碳工程建设实践的经验与教训,设计科学可行的示范建设方案与风险防范机制,对符合要求的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强化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