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问题的几点认识与建议

文章来源:气候战略研究简报刘长松、徐华清供2018-11-30 13:23

提高中国气候安全的建议

 
中国特色大国安全既要维护也要塑造,必须立足全球治理的大格局来把握,立足防范全球风险的大前提来统筹,立足我国新常态下大战略来谋划,明确将气候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努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推动共建低碳发展利益共同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是加强国家气候安全战略研究,推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体系。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威胁,应对气候变化将增强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指示要求,需要我们在加快研究提出 2050 年中国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的同时,加强对国家气候安全问题战略研究,不断深化气候变化重大影响评估,有效识别重大气候风险与安全要素,科学研判青藏高原冰川雪山融化、冻土变化、海平面上升等对国家安全可能造成的重大风险和威胁,深入分析应对气候变化重大目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风险和影响,系统评估全球气候治理对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可能产生的不确定性风险和挑战,建立健全国家气候安全预测监测预警体系,将气候安全要素有效纳入国家安全战略体系。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二是加快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系统健康安全与服务功能的客观需要和价值认同,也为有效管控气候与生态系统安全提供了整体论的
 
思维模式 。牢固树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综合治理的内在规 律,加快形成绿水青山、冰川雪地、森林草原、耕地农田、江河湖泊 等陆地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发展相和谐、与气候变化相适应的大格局, 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加快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也要求我们全面贯彻 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产 力布局等经济社会活动中充分考虑气候安全因素,针对脆弱领域、脆 弱区域和脆弱人群,重点开展适应行动,积极推进气候适应型农业结 构与技术体系建设,扎实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三是有效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共建低碳发展利益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指出的“欢迎各国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携手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并承诺为相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援助” 的讲话精神,需要我们将沿线国家共建低碳共同体纳入“一带一路” 战略框架和主要议程,研究提出“关于推动沿线国家共建低碳共同体、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中国倡议,研究制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低碳共同体的重点任务和需求清单,重点推动低碳能源与交通、低碳工业园区、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和服务贸易、低碳物资赠送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和联动发展,加快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低碳共同体的平台、机制和机构建设。
四是积极推动全球气候安全治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思想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上树立起一种普遍包容的国家安全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同为地球村居民,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各方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进程,建设一个绿色低碳、清洁美丽的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既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也需要各方共同推动《巴黎协定》实施,平衡推进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积极推动全球气候安全治理,也要求我们继续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继续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南南等国际合作,这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也是维护人类安全的中国贡献。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