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创新驱动、制度保障原则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发挥科技进步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低碳新技术以及各种适应性技术,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监测制度,积极培育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和中介服务体系,形成有利于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及推进低碳发展的体制环境。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四、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引导作用,深化各项改革,健全政策体系,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宣传和普及力度,增强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和企业的社会责任,营造政府引导、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5%,排放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以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52.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个百分点;森林碳汇能力增强,森林覆盖率达到65.9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6.08亿立方米以上,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3.06亿吨以上。重点领域和沿海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增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高,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15亿立方米以内,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应对气候变化体制机制、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基本建立;低碳城市、低碳工业园区、低碳社区等低碳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一批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品得以推广。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生活方式基本建立,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消耗降低幅度均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森林碳汇能力持续提升;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基本建成,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完善,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广泛普及,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全面建立;低碳理念深入人心,适应意识明显提高,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