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制气项目的高水耗一直是外界诟病的焦点。因为大平原厂附近水资源丰富,所以水耗并未成为当时关注的热点。污水处理方面,大平原煤制气厂每分钟产生3000加仑的废水,但全部留在场内处理,就连无法处理的浓缩废液也被注入深井掩埋。但是,污水零排放不等于解决了水污染的问题,因为向地下深井排注废液会有污染地下水的隐患,所以大平原厂在厂区附近3840亩的范围内设置了130多座地下水水质监测井,并每半年对地下水质进行检验。杨启仁博士指出,基于中国煤制气项目多建立在缺水地区,中国的煤制气项目的好水标准应该有更严格的标准,并对水污染进行更密切的检测。
杨富强博士将年产40亿立方米的煤制气项目的选址条件总结为三点:第一,要靠近煤矿。第二,要靠近水源地,我们现在分布的地区水源确实是我们缺乏的,西北地区新疆就更缺乏了。第三,它的运输条件往往要相当的靠近,也就是说离接口的地方不能太远。杨富强博士认为:”煤制气选址比核电厂更严格,选下来合格的不会很多。从各个方面来讲,技术、经济性、排放问题,我们不能这么绝对的说中国做不了煤制气项目。但是,从其它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做这个事情要很慎重。“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中国启示:
1.中国的煤制气技术尚不成熟: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我们现在要先证明技术上可行,再证明经济上可行”,杨富强博士在会上如此说。他补充道:“煤制气这个技术在目前还是不成熟的,这点大家一定要记住,如果它是成熟的话大家都会一拥而上,这是毫无疑问的。”
杨启仁的报告也指出,除了美国大平原厂和近期的中国项目以外,煤制天然气技术没有规模化运用的经验。中国的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气在运转一个月后就发生严重故障而不得不停工两个月检修。如果技术真的成熟,那么这样的情况应该不会发生。中国的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的实践经验,恰恰证明了煤制气技术的不成熟。
2.富煤少气?现在定论为时尚早。
美国从上世纪开始开展的煤制油气项目研发和建设的一大原因就是当时的学界和公众认为,美国的天然气生产到达峰值,未来很有可能面对天然气价格不断攀升而国内气源枯竭的状况。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同样,富煤少气也是目前国内部分专家支持煤制油气发展的理由之一,中国如何避免重蹈美国的覆辙?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