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煤制油气研发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而至今为止只有大平原煤制气厂(Great Plains Synfuels)一座实现了商业化运转。中国媒体与产业界在讨论煤制油气的时候常常用美国煤制天然气项目,即大平原项目当做成功的经验,认为它不但能够生产清洁能源,而且还能赚钱获取利益,但实际上也许并非如此。在8月6日到8日期间举办的“第二届煤制天然气战略发展(克什克腾)高层论坛”上,大唐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葛巍在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时曾表示,以前大唐对大平原的项目不是很了解,不清楚大平原到底是怎样的运行情况。那么,大平原煤制气项目是否可以算作一个“成功案例”呢?杨启仁教授从经济效益和环保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煤制气的美国经验之金融篇:财务上的巨大失败
大平原煤制气厂的最初评估始于1973年,原本规划日产约708万立方米的煤质合成天然气。1975年底因为资金需求过于庞大,产能设计降低了一半,最终定为354万立方米。由五家油气管道公司合资组成的大平原气化联合公司(Great Plains Gasification Associate)与1980年开始兴建,美国政府提供了建厂和启动费的75%(约15.4亿美元)的贷款担保。总建厂成本约为20.3亿美元,若换算为2010年的币值约为50亿美元。
杨启仁博士介绍,当时美国人普遍认为美国的自然资源禀赋是富煤贫油少气,石油进口依赖度不断提高,天然气资源耗尽,油气价格长期看涨不看跌。这样的预估是普遍共识,并非少数投资者的错误判断。但实际上,大平原建厂完成后,美国油气价格不涨反跌。1985年8月,在市区美国政府财政补贴后,大平原气化联合公司宣布破产。1986年,美国能源部以10亿美元的账面价取得了大平原煤制气厂的所有权,于1988年10月将大平原厂转让给新北电力合作集团经营。可以说大平原煤制气项目造成了巨额亏损和破产,并牵连了政府和消费者。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杨富强博士补充说,从8月6日的战略发展高层论坛上,煤化工的权威指出年产能在40亿立方米的煤制气项目的总投资是不能超过260亿人民币的。大唐的第一期现在已经投入了130多亿,如果全部投产的话要300多亿。而新疆的13亿立方米,现在已经投了110亿,如果要达到40亿立方米的话,也要超过330亿,“从经济上它就不合算。”
美国经验之环保篇:差强人意
从整个历史轨迹看,大平原煤制气厂违规排放超过20年,直到近一两年才有进步。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杨启仁博士通过调研发现,大平原厂从运转之初就一直无法符合空气污染排放标准,北新电力接手后虽然承诺将向符合环保标准的方向努力,但是多年都未达到标准。直到2002年高达130万美元的巨额罚款威胁下,大平原厂的排放终于能符合空气污染排放标准。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大平原的二氧化碳捕获与储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虽然是全世界煤炭能源的CCS中规模最大的,运转经验最久的,但是大平原项目的CCS捕集率最高时也只有50%,每年合成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八百万吨,这样的碳排放密度与煤气发电和天然气发电相比都没有什么优势。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