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地方融资平台是政府信用担保,以融资主体为导向,忽视了项目本身的可行性。银行不是针对项目放款,而是看重了背后的政府无限担保,所以政府得以在一些不盈利的项目上获得信贷支持,进行大规模刺激。相比之下,PPP是项目导向,由专门的项目公司运营,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均承担有限责任,银行不会再无所顾忌的贷款,而要看项目资质,所以不会形成债务的无序扩张。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PPP引入私人资本的同时也引入了市场约束,投资会更加注重效益,避免重复低效投资。首先,债务人关心自己的本金能否收回,关心项目效益,会要求信息披露;其次,股东关心自己的收益,会撤换不称职的管理层;再次,项目公司关注市场需求,会重视用户体验,改进服务质量。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PPP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大规模刺激经济的工具。一方面,PPP不是解决基建融资的万灵药,而只是基建融资的一种重要补充。如前所述,国际上PPP在基建融资中的占比最高也不过15%。PPP的逻辑出发点是提效率,而不是搞资金。项目中引入的不只是钱,更是经验、知识和效率。另一方面,PPP本身的特点和现实条件导致其远水难解近渴。一是PPP从项目识别、招标、审查、签约到实施,程序复杂,耗时长;二是目前多数项目说不清楚盈利模式,收益难以保障;三是法治环境、配套措施、契约精神短期难以就位;四是PPP学习曲线陡峭,需要项目积累,探索适合本国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