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林业“加减乘除” 科学破解“减排”难题
河南省林业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刘有富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当前,我省正在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了“减排哪里去”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命题,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的深层次思考,是涉及到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是为河南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具体行动,全省林业部门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去努力破解,求真务实重干。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湿地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碳汇,对于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有重要作用。据研究,每公顷沼泽湿地固碳能力为306吨。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快林业发展步伐,河南省森林资源监测数据表明,2011年全省森林面积达37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2.68%,森林蓄积量1.36亿立方米,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根据省政府日前公布的《2011年度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总价值为4750.2亿元,其中森林生态效益价值为3830.1亿元,湿地生态效益价值为920.1亿元。全省森林吸收二氧化碳8260.2万吨,固碳量为2252.8万吨,释放氧气量为5156万吨,固碳释氧价值为752.1亿元;全省湿地芦苇等水生植物吸收二氧化碳453.2万吨,释放氧气量为333.6万吨,固碳释氧价值为46.4亿元。林业的发展拓展了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空间,实现了间接减排,提高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今后,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做好林业“加减乘除”,科学破解“减排”难题,努力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一、做好“加法”,夯实林业固碳减排基础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向全世界作出了我国森林“双增”的重要承诺。国家和我省的“十二五”规划均明确提出:综合运用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列为约束性指标。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3.61%,森林蓄积量达到1.59亿立方米。我们要紧紧围绕“双增”目标,切实夯实林业固碳减排的基础。
一要加大造林力度。把握“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实践要领,围绕中原经济区生态建设的要求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以国家和省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推进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太行山山地生态区和平原生态涵养区建设,构建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保育带,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完善“四区两带”区域生态网络。“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造林93.3万公顷。二要注重森林经营。要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强森林综合功能和效益为根本,以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为重点,分类经营、定向培育,优化森林结构,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在有限的林地面积上,生产出更多的林木蓄积量,增强单位面积森林的固碳功能,增加森林碳汇总量。“十二五”期间我省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面积113.3万公顷。三是加强湿地保护。要全面加强对湿地的抢救性保护和对自然湿地的保护监管,重点建设黄河、淮河、长江、海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各级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对生态退化严重的湿地加强生态恢复与修复。积极推进湿地立法和资源监测等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十二五”末全省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44%。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二、做好“减法”,保障林业固碳减排成果
森林在发挥碳汇功能的同时,也是碳排放源,其主要形式为有林地(包括乔木林、竹林等)转化为非林地(如农地、牧地、城市用地、道路等)过程中,由于林木采伐、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保护森林既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又是适应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我们要切实加强林地、林木资源管护,减轻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减少森林自身的碳排放,巩固林业固碳减排成果。
一要加强林地保护。根据《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分解给我省的指标,到2020年,全省林地保有量526万公顷,森林保有量为387万公顷,征占用林地定额2.23万公顷。要把林地保护与耕地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认真编制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林地审批和定额管理,严守林地“红线”,严格执行林木限额采伐制度,减少林地逆转,切实保护好林地、林木资源。二要搞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要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大宣传力度,严格火源管理,加强航空护林和火情监测,严防重大森林火灾的发生;强化主导树种和主要危险性有害生物除治工作,突出抓好重点生态区、绿色廊道、森林公园等森林病虫害防治,避免因火灾和病虫害造成森林资源损失,减少碳排放。三要加大涉林违法犯罪打击力度。要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林业生产秩序和林区社会和谐稳定,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三、做好“乘法”,扩大林业固碳减排成效
科学研究和实践表明,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自身的物种结构和空间结构对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例如混交林较之于纯林,由于不同树种的属性差异,对于不同时间和空间范围的光照、水分和养分利用更加充分,光合作用效率更高,树木生长更快,并且具有抗病性、耐火性等优势,林业固碳效果更加明显。我们要着力向林地和林木空间要效益,发展立体林业,通过挖掘自身潜力,使林业固碳减排成效不断倍增。
一要改善林分结构。结合新造林和低质低效林改造,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配置,改变单一树种结构,大力营造混交林,实现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的森林立体结构,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二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大量研究表明,林粮、林油、林药、林菌、林禽等复合经营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林木、林下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环境,促进林木生长,形成林木和林下种植养殖的良性循环。因此,要合理开发林地资源,不断提高林地的综合产出效益,通过向空间要效益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到“十二五”末,全省林下经济规模力争达到133.3万公顷以上。三要加快科技创新。通过林业科技创新,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推广成熟先进的造林、有害生物防控、防火等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造一片林,成一片景。”要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在种苗培育、困难地造林、更新改造技术等方面有新突破,努力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林业科技进步贡献力,切实增加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全省林业生产力水平。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