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构建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杨红强 张文武2025-09-18 10:0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在中央层面对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做出战略部署。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是量化和减少碳排放的重要工具,既有助于企业全面了解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情况,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也有利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合规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加快构建高水平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工作,一系列产品碳足迹管理的政策文件加快出台,产品碳足迹核算和管理标准化工作持续推进,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加快推广应用,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并持续完善。
 
面对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这一要求,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碳足迹透明度和数据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企业产品碳足迹数据的透明度较低,且在不同环节和供应链中的数据准确性仍有待提升。例如,虽然一些地方和行业协会已经开始探索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与评价的技术标准,但在标准的适用范围、覆盖环节、涵盖产品、实际应用、对接互认等方面还存在局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不足。
 
供应链碳足迹管理难以溯源。不少企业的供应链较为复杂,涉及大量国内外供应商。如何有效管理和评估整个供应链的碳足迹,确保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交付的每个环节都符合环保要求,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例如,目前关于产品碳足迹的评价、核查和披露等监管制度尚未建立,也缺乏碳足迹标识和推广机制。政府采购中较少考虑碳足迹因素,且许多企业尚未将碳足迹纳入供应链管理体系。
 
碳足迹背景数据库的国际认可度较低。在这一方面仍处于关注和跟进阶段,目前仍缺乏深度对话和技术层面的对接。随着欧盟等地区逐步推出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严格的碳排放政策,出口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合规压力。例如,随着中国的“新三样”产品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如何应对日益严格的碳足迹标准尤其是欧盟市场的高标准要求,已成为企业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绿色认证和碳排放标准存在较大偏差。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产品碳足迹认证标准和碳排放政策上存在差异。如何获得全球统一认可的碳足迹认证并应对不同市场的碳排放规定,成为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普遍面临的挑战。例如,在产品碳足迹核算中,关键的本土化全生命周期数据库研发滞后,尚未形成得到广泛认可的国内外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此外,能够高标准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核查和认证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较为稀缺,且专业人才供给不足。
 
加快构建高水平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准确量化与有效管理产品碳足迹,已成为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应对国际绿色贸易规则、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支撑点和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多管齐下,从基础数据支撑、制度规则完善、国际规则接轨、人才能力建设等关键维度系统发力、协同推进,加快构建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加快建立碳足迹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和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是促进各方信息流通与协同,提高碳足迹数据透明性、准确性和可验证性的有效举措。
 
政府、行业协会或第三方机构应主导建设统一的碳足迹数据共享平台,整合企业、供应商、认证机构等各方的碳足迹数据,形成开放透明的信息流通渠道。平台应支持数据上传、查询、验证等功能,确保各方能够实时获取碳足迹数据。还应通过技术手段有效保证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从而增强各方对数据的信任。
 
为确保不同企业、地区和环节的碳排放数据能够实现对接和共享,平台需要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接口标准,从而避免因数据格式不统一而导致的信息孤岛问题。平台应具备完善的用户权限管理和数据安全保护功能,保护不同用户对数据的访问权限和隐私。数据共享平台不仅应充当信息存储库,更应成为一个动态的协作平台,促进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认证机构之间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推动碳足迹数据标准的制定与优化,确保数据格式和接口标准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升级,满足不同需求。
 
此外,平台还应具备灵活的适配能力,能够根据行业、地区或企业的碳足迹管理特点调整数据处理和展示方式,从而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互联互通,满足多样化的碳足迹管理需求。
 
进一步完善碳标识认证、信息披露制度。推动供应链的绿色转型,建立健全碳标识认证与信息披露制度至关重要。
 
建立健全专业化的监管机制,确保认证机构具备必要的技术能力、专业资质和认证经验,能够按照国家或国际统一标准进行碳足迹核算。政府应引导认证机构严格遵循透明公开的认证流程,确保认证环节的规范性,要求认证结果经过第三方审核,并设立定期复审机制,确保认证信息的持续有效性和动态更新。
 
引导企业通过气候信息披露、上市公司报告、可持续性报告等形式,公开产品碳足迹核算结果,鼓励企业依法披露碳排放信息,尤其是通过自愿性认证或政府指定平台进行信息披露,增强碳足迹数据的透明度与公信力。
 
此外,相关部门要积极推进我国碳足迹认证标准与国际规则的交流互认,为企业提供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机会。
 
加快建立国际互认的产品种类规则。建立国际互认的产品种类规则,有助于推动全球碳足迹标准的统一,减少跨国贸易壁垒,增强我国在国际碳足迹管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加强跨国碳足迹规则的协调与合作,推动国际上主要贸易伙伴在碳足迹认证与评估方面的政策对接,减少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标准不一致而产生的贸易摩擦。积极建立与主要经济体磋商的双边或多边机制,定期评估和修订碳足迹规则,确保规则在国际市场中的广泛适用性和兼容性。同时,加强与ISO、WTO等国际组织的合作,推动全球碳足迹规则体系的完善与统一。
 
鼓励国内标准化机构制定针对不同产品种类的碳足迹评估指南,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推动其实施。制定适合不同产品类型的碳足迹评估方法,并通过示范企业、行业协会等平台推广应用,确保企业能够在明确的框架内完成碳足迹核算。采取政策激励措施,支持企业开展碳足迹评估与认证,推动其公示与交流碳足迹信息,增强行业透明度和社会责任感。
 
强化国内与国际产品碳足迹认证体系的互认,推动认证机构在跨国认证中的协同合作,降低重复认证的成本并缩短认证时间,提高认证效率。同时,加强对国内认证机构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认证过程符合国际标准,提升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信誉度。
 
积极培养碳足迹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加强人才建设,才能够为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提供关键支撑。
 
加强碳足迹管理领域的基础人才培养。积极鼓励高校与研究机构联合,设立专门的碳足迹管理课程和培训项目,推动碳足迹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创新。鼓励高校开设碳足迹核算相关专业,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的人才。发挥行业协会优势,鼓励相关专家和机构开展面向企业的专题讲座、短期培训,提升在职人员的碳足迹管理能力。
 
加强企业和行业的碳足迹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应主动了解碳足迹管理所需的核心技能和岗位,设立专门的碳足迹管理部门或岗位,吸引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通过内部培训、技能认证等方式,提升现有员工在碳足迹核算、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鼓励企业参与碳足迹管理标准的制定和优化,强化实务经验的积累和分享。鼓励企业设立碳足迹管理岗位的晋升机制,激励员工不断提升其碳管理能力,推动企业在低碳转型中的主动参与和创新。
 
此外,政府应通过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积极推动碳足迹管理领域的人才引进和流动,通过引进高层次碳足迹管理专家、提供税收优惠、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探索建立碳足迹管理的国际人才交流机制,鼓励国内碳足迹专家赴海外学习交流,提升我国碳足迹管理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作者杨红强系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文武系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