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与碳中和行动的概念框架与政策应用

文章来源:《阅江学刊》碳交易网2023-06-01 17:06

基于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导向的政策应用

综合而言,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化与主流化的关键战略举措与重要现代化实践,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克服片面孤立静态追求碳排放物理量达峰与中和的研究观点和政策主张。中国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战略基点,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行动,有利于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能够超越西方标准经济学框架把气候变化纳入宏观分析的技术经济范式,避免其在推动各国(地区)共同繁荣与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方面的理论贫困,克服资本狭隘逐利驱动下市场效率绝对优先引致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现代化实践弊端;有利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新成就为各国(地区),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带来新选择、新机遇。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在加强面向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气候变化科学认知方面,要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与知识体系变革的历史需要,加强有组织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科学基础理论和前沿应用理论研究。包括气候治理在内的全球变化是一个综合的多学科交叉的科学问题。科学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是基于科学知识探索和应用的新型现代化发展转型进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导和正确指引,聚焦气候变化研究领域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融合交汇,把气候治理纳入人类对地球系统的科学认知和世界现代化理论创新范畴,“学以致用、用有所成”,书写新时代“发达的自然科学”和“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篇章。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在准确把握政策语境和建构政策应用情境方面,要加强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一体化政策体系和能力建设。要完整全面、深入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信笃行,适应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新时代实践要求,加强(现有的最佳和良好的)新型现代化科学知识的有效创造、学习、获得和面向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实践的普及与应用。要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需要,加强包括地球系统、气候变化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全球气候治理应用理论研究在内的有组织的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加快构建与完善包括空天陆海等的观测、态势评估、信息发布数据库在内的一体化数智化关键基础设施体系,把世界绿色低碳科技进步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为科学、辩证地认识历史时代和未来时期气候的稳定性与非恒定性提供丰富可靠的理论依据,为完备面向“1+N”政策体系及其互补政策的政策工具箱、创新政策的选择和协作机制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在加强气候变化科学与现代化发展政策对接方面,要不断完善经济政策分析体系,更新碳达峰与碳中和引导评价指标体系。一是要把是否有利于“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否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否有利于“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推进、检验和评价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基本准则。二是要把域观分析融入适应生态文明发展范式变革的创新过程,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激励相容机制,完善并加强面向绿色低碳发展未来的“宏观-域观-微观”一体化经济政策调控力和贯彻落实穿透力。三是要改善和优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特定步长(三年或五年)碳控排和吸纳成效的移动(加权)平均复合指标。这样,不仅可以为科学精准地把握碳达峰与碳中和态势、加快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制度创造有利条件,还有利于为“十五五”时期碳排放进入平台波动期、偶发年度指标走高时开展更为准确全面的公众沟通与舆情治理提供有力依据。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