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经济碳排放:总量测算与趋势展望

文章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渠慎宁 史丹 杨丹2022-10-29 09:22

摘要
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硬件产品生产、数字技术应用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环境影响特别是碳排放问题引起了各界关注。文章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构建了数字经济碳排放测算框架,设计出数字经济碳排放的测算方法。计算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产生的碳排放快速增加,占碳排放总量比重由2008年的0.80%上升至2018年的5.53%。据此趋势,文章推算出2020年数字经济碳排放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已达6.31%。在排放总量增加过程中,数字产品和新型基础设施的碳排放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再与全球数字经济及国内制造业的排放水平相比,中国数字经济碳排放强度相对偏高,并不具备显著优势。进一步地,预测到2030年,中国数字经济碳排放占比将达到11.63%,成为中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排放强度不低、总量增长过快的基本事实及趋势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尚未展现出绿色低碳的发展特质,与人们对这类新兴领域自带“绿色光环”的认知形成了较大偏差,意味着中国数字经济仍主要采取了粗放式外延扩张的发展方式,加大减排力度势在必行。今后,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运用数字技术助推其他行业“精准”减排降耗的同时,应高度重视数字经济自身的排放问题,科学评估,前瞻布局,加强对数字经济碳排放的核算与监测,引导数字经济部门加快能源转型,提高数字产品及数字基础设施的能耗标准,鼓励数字经济企业践行绿色社会责任,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减排路径,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实现“双碳”目标。
关键词
数字经济;碳中和;碳达峰;碳排放
基金项目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新型工业化与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研究”(批准号:21ZDA02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绿色发展的产业支撑问题研究”(批准号:17CGL002);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产业经济学)项目。
近年来,世界各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数字经济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随着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这一领域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别是碳排放开始引起各界关注。作为新兴技术,数字技术被赋予了更高的绿色“期待”,人们甚至普遍会认为数字产品和服务在产出过程中,相比传统制造业理应更加低碳。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技术在助力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同时,数字经济逐渐成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推进“双碳”目标具有“双刃剑”作用,这对数字经济自身降耗减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中国数字经济碳排放总量及变化趋势缺少全面系统的测算分析,直接影响相关领域减排路径的识别和政策工具投放。文章建立开放式框架,计算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及数字软硬件产品生产中的排放总量、强度和结构,为推动数字经济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依据。
1
文献回顾与评述
数字经济碳排放既包括数字产品或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也涉及在使用或运营阶段产生的碳排放。从目前所掌握的文献来看,国内外尚未有学者测算过中国数字经济的碳排放。国内现有研究主要从数字经济驱动低碳产业发展、数字技术如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的角度来讨论数字经济对“双碳”目标的影响[1,2]。国外相关研究则聚焦于数字经济的电能消耗,而对其自身的碳排放情况较少涉及[3,4]。在少数分析数字经济碳排放文献中,Andrae等[5]估计了包括部分数字产品、通信网络和数据中心在内的数字经济的碳排放。需要强调的是,在Andrae等[5]的计算对象中,数字产品范围较窄,对数字产品能耗和使用周期的参数校准缺乏事实依据,导致估算出的碳排放不够准确。Belkhir等[6]对Andrae等[5]的方法进行了改进,运用了基于产品能耗调查报告的参数校准法,计算结果较此前的研究更为精确,但这一成果的问题在于涵盖的数字产品偏少,仅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少数产品,其估算出的数字经济碳排放结果明显偏低。Malmodin等[7]进一步扩大了数字经济碳排放的测算范围,纳入了更多数字产品,较好地解决了测算结果失实的问题。然而,Malmodin等[7]采用的数据主要取自工业企业和收费咨询公司。由于后续研究很难获得此类非公开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方法的可重复性和可扩展性。
在吸收、改进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尝试对中国数字经济碳排放做出系统测算。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建立相对完整的数字经济碳排放测算框架,使用公开的统计数据,采用基于公司报告或相关文献的参数校准法,将碳排放的测算范围覆盖数据可获得的数字经济细分领域。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乃至全球数字经济仍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尚未步入成熟阶段,现行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分类及主要产品还处在变动之中,新型数字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决定了数字经济的碳排放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文章力求为研究中国数字经济碳排放搭建起一个开放式、可扩展、可复制的测算框架,对当前中国数字经济碳排放的来源、强度及结构变化进行系统解读,预判未来趋势,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数字经济碳减排提供思路和方向。文章的第二部分设计中国数字经济碳排放的测算方法,第三部分为数据处理与参数校准,第四部分测算中国数字经济碳排放总量、结构和强度,分析测算结果,最后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
2
测算方法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