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内一声锣响,让温室气体有了新身份:全社会减排降碳的激励者、推动者。
开市将近12年后,上海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全国的分量举足轻重:所有纳管单位完成2024年度
碳排放配额清缴,创造连续12年100%
履约纪录,是全国唯一连续12年100%
履约的
试点地区。截至目前,上海
碳市场现货(含
拍卖)累计成交量达2.65亿吨,累计成交金额55.44亿元。
纳管单位连续12年信守控排减排承诺,同时,碳市场长盛不衰,累计成交量和交易额持续增长,这些都是上海碳市场魅力的注脚。
“挖碳”才可持续
2005年,伴随《京都议定书》的生效,碳排放权成为国际商品。
简而言之,
碳交易就是将碳排放权当作商品在符合条件的市场上
买卖。根据欧盟和美国等碳市场的实践,碳排放交易体系是低成本减少碳排放的有效工具。其成效之所以显著,关键在于解决了动力问题——经营者意识到“贴钱”的环保也能带来真金白银。
科思创就是一名新时代的“卖碳翁”,2013年加入上海碳市场至今,科思创上海一体化基地通过不断投入
节能减排措施,实现了单位产品碳排放量的持续下降,其2024年单位产品碳排放量比2009年下降了75%,因此积攒了一笔
碳配额“财富”。
“近年来,碳配额不断增值,激励我们持续加大节能降碳的力度。”科思创上海一体化基地可持续发展官辛学明介绍,碳配额的市场价值已从最初的1吨20元涨到了现在的1吨70元左右,公司认为处于历史高位,近期已出售一部分获利。
自己“挖碳”,将来才会一直有碳可卖。科思创将碳市场的收益持续投入经营、环保等领域的相关项目,形成了不断有富余配额可以持续获利的良性循环。去年底,科思创上海一体化基地的硝酸装置投用了尾气综合减排装置,每年可避免排放12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护航企业发展
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明确7个省市开展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上海是其中之一。
来自生态环境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目前,400余家重点排放企业已纳入上海碳市场,覆盖钢铁、石化、化工、汽车、航空、水运等28个行业,与试点之初的197家企业、16个行业相比,碳市场更趋全面和成熟。
即使在节能减排上不断用力,一些快速发展的企业仍会面临碳配额吃紧的难题。2023年,上海将数据中心纳入碳市场。和多数产生碳排放的企业不同,数据中心作为间接排碳企业,碳排放量的多少要看电源的“眼色”。一家依赖火电的大规模数据中心,完全可能“悄无声息”地产生令人吃惊的大量碳排放。
鼓励经营者在能源结构上转型升级,上海推出了电碳协同机制,企业使用绿电的碳排放量计为零,受此政策激励,今年截至目前,上海绿电交易量超过80亿千瓦时,钢铁、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行业降碳成效显著。
激发未来潜能
2023年10月,“中外运南通”轮从名古屋向上海驶来。和许多邮轮不同,这艘船安装了“船奇碳智”系统,实时监测油耗和碳排放量,每次航程结束,运营团队都要“复盘”,寻找节能降碳的空间。
这种转型升级的压力一部分来自政策的传导。目前,上海是中国唯一将水运行业纳入碳市场的试点省份。“上海率先自我加压,让企业看到了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坚定信念。”中外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安全监督管理部双碳办公室秘书赵锋坦言,通过精准控制流程和工艺,中外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近年来改造了8艘船,靠泊时使用岸电,2024年一年内节约110吨燃油,并减排373吨二氧化碳当量。
节能降碳,绝非企业单方面的责任,需要激发全社会
绿色转型潜能。
个人在节能减碳方面所作努力创造了真金白银,这种价值认同让上海碳市场更具魅力。今年6月25日,上海碳普惠专区正式上线,截至目前,累计吸引20多万名市民
开户,近500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参与,签发10万多吨减排量。今天在沪举办的中国碳市场大会,也将通过市民捐赠个人
碳减排量等方式实现“
碳中和”,成为今年7月《上海市大型活动
碳中和工作指引》发布后,上海首个严格按规范推进的“碳中和”示范活动。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