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价是直接反映企业减排成本的指标。据中国碳论坛(CCF)和ICF国际咨询公司联合开展的《2015中国碳价调查》,国内7个试点碳交易市场的碳价有走低趋势。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中国科学报》记者查阅各试点地区交易所的公开信息发现,在2014年6月,也就是各试点地区的履约期期间,碳价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但此后,多个市场碳价却均创下历史新低。例如,广东碳价于7月4日开始快速下跌,两周跌幅超过34%。天津从6月23日开始连续下跌,五周跌幅超过50%。
显然,履约因素刺激了供求双方,导致了价格的剧烈波动。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试点市场尚未达成稳定的交易态势。
与之相对应的,是市场交易活跃程度的低迷。每个试点省市的碳排放权交易缺乏持续性,时常发生每天或每周不交易的状况。仅2014年10月,天津和重庆就有两周没有成交。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宋丽颖认为,上述现象均表明企业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不高,这和碳排放权初始分配不合理有直接关系。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碳排放权分配体系是否有效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关系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运行绩效。”宋丽颖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为了培育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我国各个试点省市在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初期,实施的是面向已有企业的免费发放碳排放权额度的做法,各排污企业依据自身情况向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排污许可证。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高污染企业获得的排污许可量大,由此造成的资源低效配置妨碍了市场的公平性。对于新进入企业则依据减排的要求以及生产技术条件实施了有偿分配,不利于新进企业,所产生的不公平性在客观上降低了新进入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