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和政府界限渐明鼓励创新
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交易所鸣锣后,上海、北京、广东、天津四个碳交易所都先后运行上线,随后在今年上半年,湖北碳交易所和重庆碳交易所也挂牌成立。
记者在查阅了上述碳交易所资料后发现,全国7个碳交易试点地区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的配额总量达到约12亿吨,控排企业约纳入2000余家,成为继欧盟之后的第二大碳交易体系。由于多数碳交易所处在微利、亏损在状态下、运营资金压力巨大,各类
平台之间的竞争也逐渐激烈。
5月12日,中广核有限公司和深圳碳交易所联合发布10亿元的中期票据。该票据浮动利率与碳收益率挂钩,这是中国第一单“
碳债券”。这也被认为是国内碳交易市场的突破性创新。
“深圳碳交易所的一个特点是,其盘子比较小、负担少、跑得快。”北京一家碳交易中介公司副总告诉记者,正因如此,深圳碳交易所相对其他交易所更为活跃,各种创新也走在最前面。
未来这类创新或因为市场和政府之间职责界限的确定而更加活跃。
孙翠华表示,制定中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将明确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排放企业、核查机构、交易机构等参与方的职责。
目前,试点地区都将发展成为国家级的碳交易市场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呈现出“跑马圈地”的竞争态势。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曾对外称,目前深圳碳交易所做的努力和探索都是为国家未来建设全国性市场做准备,在试点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都将报告给国家主管部门,为更高层的决策提供基础支撑。
尽管深圳碳交易所有很多的优势,但全国统一的碳交易所是否会放在深圳也存在疑问。相对而言,北京由于是政策的发布地,而且有众多央企聚集,所以也有可能将北京打造为一个全国市场。再比如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碳交易所也有可能放在北京。
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
碳金融实验室负责人陈波曾撰文称,后期碳交易所面临着两个转型机会,一是发展为地方拍卖平台,二是转型为
碳金融服务机构。转型的关键是大胆采用拍卖,建立一级市场,探索符合本区域的拍卖收入使用机制,设立区域
碳基金,与国家级气候基金形成合作体系,推动碳交易一级市场的金融化发展。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