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他称,在自己和交易所以及一些企业交流后发现,大多交易所目前存在碳交易配额超发的现象,一些没有较大减排压力的企业反而获得较多的配额,相反不利于减排的实现。另一方面,为了达到减排目的,在配额上应呈现出一个递减的趋势。所以,如何制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仍较为困难。
同样存在疑问的,还有全国市场的配额分配模式将会是什么?据了解,目前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的分配模式主要特征是,绝大多数以免费配额为主,排放方法采用历史法、基准法以及
拍卖。全国性市场又将如何分配,目前仍尚无定数。
不仅如此,在全国碳市场中,除了企业之外,是否还会引入个人、基金、证券公司、银行等多重市场参与主体也值得关注。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林健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已有全国前五位的证券公司、银行、大型制造业企业等已意欲加入上海碳市。
倒逼企业自发减排
“碳排放权交易的目标实际上并不是交易,而是要回归到减排上。”何建坤告诉记者,这也是北京、上海两个市场不开放给个人交易的主要原因。
“2011~2013年部分指标完成情况落后于时间进度要求,形势十分严峻。”国务院在今年5月发布的《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中,这样表述目前的减排形势。
6项约束性指标中,单位GDP能耗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率前三年分别只完成五年总任务的54%和20%,与60%的进度要求还有明显差距。要实现“十二五”目标,国务院提出,2014~2015年,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逐年下降3.9%、2%、2%、2%、5%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两年分别下降4%、3.5%以上。
碳交易的倒逼机制通俗地举个例子,比如给了一家电力企业1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配额,如果企业当年只排放了80万吨,剩余的20万吨就可以拿到交易所去卖;如果当年企业排放了130万吨,不足的30万吨就要在市场上购买。而如果企业不履行,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由于有了可预期的经济收益,企业在环保设备改造等方面将得到积极激励,由此客观上碳交易市场的行程将有助于倒逼企业进行减排升级。
“按照我的理解,碳排放交易就是倒逼企业自发做减排的机制。”碳排放交易网分析师张晓告诉记者,相对于
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因为有统一的标准、可以计量。
目前,中国的碳排放交易总量已经排在世界第一。按照中国此前作出的承诺,到2020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在“十二五”期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强度降低16%、碳排放强度下降17%。
实际上,减排压力不仅存在于国家层面,也同样下移到地方层面。
陕西省政府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在8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刚刚下发文件,经将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降低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到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2014年将第一次展开考核。
“实际上陕西是一个能源大省,也是一个高耗能大省,要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并非易事。”上述官员称,目前陕西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的完成进度只有62 %左右,为全国倒数第六位。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