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家欢乐几家愁
在此轮碳交易履约过程中,深圳635家管控单位表现大相径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碳交易市场的尴尬现状。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记者采访发现,购碳的最大户为维达力实业公司,其碳缺口达4.8万吨,但该企业在6月23日提前履约,为此,该企业付出了350万左右的“碳成本”,这节能减排的代价不能说不大。与之相对的,富士康、创维等重视碳排放的企业则在碳交易市场上获益不少,收获几百万甚至过千万元的碳收益。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一般而言,大型公司会有比较好的管理体系,履约会比中小企业容易。统计显示,635家管控单位中,37家上市公司及6家拟上市公司均如期履约。长城开发[-0.34% 资金 研报]是较早履约企业代表,该公司证代李丽杰表示,公司产品出口欧美,这些国家对碳排放资质本身要求严格,因此公司比较早就注重节能减排。按照工业增加值计算,长城开发2013年度获准的额度是9万吨,最终该公司配额还结余了86吨。华为也在6月份完成了履约,其环保工作组负责人朱永光表示,公司努力打造绿色供应链、建立环保信息管理系统,去年开展了390项环保节能项目,投资收益率达到181%,减少能源使用10%以上。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深圳4家未履约的企业均身处制造、塑胶等传统行业。碳交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企业的负责人到履约大限前才开始着急,找各种借口到碳交办申诉、求情,且借口多多,“以前负责此事的人离职了,我根本不知道”诸如此类。周全红分析,对碳交易不重视是这些企业超额排放的重要原因。 “这些企业平时不参加碳交易的各类培训,对相关政策和通告都不清楚,临到要履约发现真的会受罚才开始着急。”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记者采访中发现,对碳交易不了解、持观望心态的企业为数不少。由于碳交易专业性较强,有的企业不知如何操作,再加上很多企业在人事安排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企业一般不会因为碳交易增加人手,致使一部分企业在履约时间上靠后。有的企业则认为配额缺口带给企业的经济支出不是太大,无需重视。更有部分企业对政府的执法力度存侥幸心理,有企业认为碳排放不同于污水、固废违规排放,政府不见得会因此动真格。如此种种,使得不少企业在碳交易上处于被动状态。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