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广西国有高峰林场的财务账面上,一笔
碳汇交易款悄然到账:昭平造林部以“林业碳票”开发林业
碳汇项目,获得首笔碳汇收益。这笔看似静默的入账,却在林场上下激起层层涟漪。
“守护的‘空气’首次变成了真金白银。”高峰林场场长李松海站在界牌分场的林间,望着层层叠叠的绿浪,声音里透着感慨,“我们不再是单纯的‘看林人’,而是‘养碳人’。”
作为全国首批、广西唯一的国有林场森林碳汇
试点单位,高峰林场自2023年起展开“碳”索,以科技与创新为双翼,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科学经营巧做“加减法”
11月上旬,冬日午后,阳光透过疏朗的林冠,在界牌分场16林班的林间空地上洒下斑驳光影。188亩火力楠与灰木莲亭亭而立,它们之间保持着恰到好处的“社交距离”。乍看之下,林相疏朗,却暗藏玄机。
“别看树不密,这片林子可是个高效的‘碳库’。”高峰林场营林科科长陈广财蹲下身,抓起一把深褐色的腐殖土,笑着说:“我们搞的是‘减法’,但目的却是做‘加法’——提质增汇。”
他口中的“减法”,指的是抚育采伐。“在森林面积不能再增加的前提下,想让森林碳汇产生增量,就要用到森林抚育及改造技术,对过密林分采取抚育采伐,砍劣留优、砍密留匀、砍小留大,减少干扰木对光照、水分和养分的竞争。”陈广财说,他们连续3年进行了监测,抚育林分,每亩年均蓄积增长达2.2立方米;而不抚育林分,每亩年均蓄积增长不到1立方米,“也就是说,单位面积的固碳效率变得更高了”。
这是高峰林场在提升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蓄积方面所做工作的一个缩影。在此基础上,林场进一步引入“近自然林业”理念,打破单一树种连片种植的旧模式,推行乡土阔叶树种与针叶树种混交。在试验林中,红锥、火力楠等阔叶树种与桉树、马尾松等针叶树种错落搭配,模拟自然群落结构,不仅增强了抗病虫害能力,更显著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长期固碳潜力。
“混交林就像一个‘碳海绵’,吸得多、锁得久。”陈广财说。截至10月,高峰林场森林碳储量已达845万吨,年碳汇量提升至28万吨。
智慧监测创建数字“碳账本”
要让“空气”变现,前提要破解“说得清、算得准”的难题。为此,高峰林场通过组建广西
碳中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
碳中和公司),系统推进林业碳汇
方法学开发、项目开发与交易应用。
“不是每一片森林都可以开发碳汇项目。”碳中和公司副总经理黄忠良坦言,“碳汇项目开发适用条件非常严格,涉及大量复杂的实地调研、数据收集和符合方法学的论证,需要不断完善基础工作。”
为实现精准计量,高峰林场与广西森林生态监测中心合作研发广西首个森林碳账户、
碳计量监测及全生命周期
碳足迹信息系统,为森林碳汇建立“数字账本”。
过去,碳汇测算依赖人工样地调查,技术员跋山涉水,耗时耗力。如今,高峰林场积极引入无人机、激光雷达和物联网等设备,大幅提升监测效率与精度。
在银岭分场,千余亩红锥与火力楠混交林在秋阳下泛着油亮绿光。林间,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树高、胸径、土壤温湿度等数据,后台系统动态更新碳储量,每分钟都在“记碳账”。
“这片林子不仅是‘绿肺’,更是持续增值的‘碳库’。”高峰林场碳汇办副主任龙宣任指着屏幕介绍,林场已建成“三系统一网络”
平台——碳计量监测系统、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系统、林业碳账户管理系统,以及“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碳汇数据的自动化采集与可视化管理。截至10月,该
平台累计采集碳汇相关数据3.2万条,较去年同期激增167%。
“这些系统不仅能精准核算碳储量,还能对比不同经营模式的碳收支。”高峰林场碳汇办主任范小虎表示,“‘三系统一网络’平台的建设,标志着林场的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已初步构建。”
下一步,林场将引入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森林生长预测模型。“系统可提前5—10年模拟不同林分的碳储量变化趋势,相比过去靠经验决策,预测精度提升20%到30%。”龙宣任表示。
“碳汇+”激活生态价值
碳汇变现,不止于简单的交易。高峰林场正以“碳汇+”思维,撬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更多可能。
今年4月,林场与碳中和公司合作,开发首个林业碳汇项目,覆盖界牌、东升分场2万余亩林地。目前,地块勘界与50个样地外业调查已完成,预计年底完成减排量签发,5年监测内碳汇量约7万吨,潜在交易额超400万元。
“这是生态价值市场化转化的关键一步,重在探索机制。”李松海表示。
依托碳中和公司,林场与中国石油、国家电投签订首期1000万吨林业碳汇远期协议,并以“林业碳票”为载体,将碳汇融入多个应用场景——2024年世界林产品及木制品展、南宁马拉松、2025年“村BA”球王争霸赛广西赛区总决赛、中国龙舟公开赛(广西·昭平站)等大型活动,通过林业碳票实现碳中和,让公众在参与中践行
绿色理念;在司法领域,林业碳票成为生态损害赔偿的创新修复手段;更助力“零碳机关”和低碳旅游建设。截至目前,累计交易林业碳票减排量约2万吨。
市场拓展,规则先行。2023年申报的《速生丰产林碳汇项目方法学》被国家造林碳汇方法学吸收,后续《河池市林业碳票
碳减排量计量方法》《昭平县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相继落地,为地方碳汇开发提供规范指引。
目前,碳中和公司已储备碳汇资源超2000万亩,与13家区直林场及河池、贺州等地,开展林业碳汇开发合作,为广西8市9县试点提供全过程咨询;2024年8月和2025年10月,成功推动广西首批、第二批林业碳票发行上市;山口红树林
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正加速推进。
高峰林场的实践,不仅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更在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构建、方法学本地化、碳票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为广西乃至南方集体林区和国有林场的森林碳汇开发提供了系统性样板。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