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9月24日,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
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距离2035年还有十年,这一新目标为未来十年新能源发展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2023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7.9%。国家能源局在《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今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要提升至60%左右,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提高到20%左右。由此推算,要在2035年实现30%以上的目标,未来十年仍需提升约10个百分点。
从装机规模来看,国网能源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4.1亿千瓦,同比增长33.9%,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42%,超越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其中,风电装机5.2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8.9亿千瓦,分别连续15年和10年稳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的45.8%和46.9%。《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今年全国发电总装机将超过36亿千瓦,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不少于两亿千瓦。
对比来看,风电和太阳能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36亿千瓦”的新目标,意味着未来十年还需释放近20亿千瓦的新增空间。以2024年的14.1亿千瓦为基数,未来十年装机规模需翻一番以上,平均每年保持两亿千瓦左右的增量,才能按期实现目标。这一节奏虽充满挑战,却将成为推动新能源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和系统性创新的强大动力。
从技术角度看,高效光伏组件、超大容量风机和新型储能的规模化应用将是支撑高速增长的关键。近年来,中国光伏组件效率持续提升,风机单机容量屡创新高,储能成本不断下降,为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和消纳奠定了基础。在产业布局上,新增装机不仅意味着更多的电源建设,还将带动西北、华北等资源富集区与中东部负荷中心之间大规模输电通道的扩容,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构建,增强新能源跨区调配能力。同时,沿海地区的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等也将加快发展,形成多元互补的新能源供给格局。
在制度和市场机制方面,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扩容与完善,将为新能源产业提供更明确的
价格信号和竞争优势。随着
碳市场从电力行业拓展至主要高排放行业,新能源不仅是清洁电力的供给者,更是企业低碳转型和
履约减排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终端消费方式也在发生深刻转型。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新车销售的主流,电气化进程不断加快,直接扩大了
绿色电力的需求。这种“供给侧—需求侧”的良性互动,将进一步增强新能源在经济
绿色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
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为未来10年新能源发展描绘了一条清晰的上升曲线,这不仅是一场能源体系的深刻变革,更是一场全方位的绿色发展机遇。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