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3年和2024年先后成为“史上最热年份”之后,2025年有望继续刷新纪录。世界气象组织今年6月发布的《2024年亚洲气候状况》报告指出,亚洲地区的升温速度几乎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该地区经济、生态系统和社会造成严重损失。
具体而言,东南亚是当前全球气候危机“最脆弱前沿”之一。按照东盟国家相关数据,东盟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能源消费体,能源需求正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东盟国家能源需求增长正在助推经济繁荣,但也使该地区在面对气候风险时更加脆弱。在地理气候、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叠加作用下,东南亚是地球上最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热浪、干旱、极端天气频发等威胁地区安全,频繁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另外,冰川消亡、海洋温度上升等不可逆进程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不断上升的海平面给东南亚地区主要沿海城市带来巨大威胁。
2025年7月,国际法院就气候变化相关国际法律义务等问题发布咨询意见。该意见鼓励世界各国向最不发达国家及小岛屿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支持或转让,或向相关国家提供资金支持。继2024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之后,国际法院这份咨询意见的发布再次表明面对气候变化挑战,人类必须团结协作、共同应对。事实上,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以来,联合国系统逐步建立以公约缔约方大会为核心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多边主义是全球气候行动的基本遵循和根本出路已成广泛共识。
长期以来,中国始终以负责任大国姿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英国《泰晤士报》今年7月刊发题为《中国可能拯救我们所有人》的文章,其中提到一组“可能最终成为今年最令人震惊的”统计数据:第一次有分析显示,中国的能源消耗增加了,但
碳排放没有增加。英国气候新闻网站“碳简报”近期发布报告显示,在经济活动和能源需求持续上升的同时,中国
碳排放量在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约1.6%,意味着中国有望提前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与此同时,仅2024年,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和电池等
清洁能源技术出口就帮助全球碳排放总量减少了1%。事实证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因此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领导者之一。
作为山水相连、陆海相望的友好邻邦,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开展了覆盖多领域的项目合作,清洁能源方面如越南隆安省“光伏+储能”项目、老挝甘蒙省“智慧灌溉光伏泵站”;工业脱碳方面如马来西亚槟城电子厂蒸汽系统改造;农业减排方面如柬埔寨洞里萨湖菌根水稻试验项目;生态修复方面如缅甸若开海岸红树林固碳项目;灾害预警方面如湄公河洪水预警物联网建设等。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与东盟的环境合作不断提升。2021年,双方共同发布《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及行动框架2021-2025》,将气候变化与空气质量提升作为区域环境合作的优先领域。这在推动中国—东盟
绿色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务实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如今,中国—东盟环境与气候合作机制和架构更趋完善,共克气候变化挑战已经成为区域合作的一个关键抓手。
放眼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气候治理将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紧迫挑战之一。在此背景下,中国和东盟在相关领域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也有巨大提升空间。和则事成,聚则力强。中国有意愿也有能力与东盟各国合作,以务实举措共同应对迫在眉睫的气候变化威胁。在气候治理以及绿色发展领域深化协作,也是双方加强沟通、增进互信的有效途径。(作者是华阳海洋研究中心学者)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