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共同课题:加强气候适应的能力建设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胡玉坤2023-04-20 09:57

  气候变化是我们时代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减缓和适应堪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可或缺并且紧密关联的两个支柱。将减缓和适应整合起来,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气候韧性,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减缓与适应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所面临的影响最深远也最复杂的全球性危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3月份刚刚通过了“教科书级”的第六次评估《综合报告》,并逐行批准了其《政策制定者摘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发布会的视频致辞中开门见山地指出:“人类正如履薄冰,这层薄冰正在融化,世界必须更快地作出回应。”他进一步警告:“气候定时炸弹正在滴答作响。”力主将减缓与适应整合起来促进气候韧性发展的这份权威报告,被视为“拆除这颗气候定时炸弹的一个指南”,更被当作“人类生存的一个指南”。
 
  减缓与适应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缺一不可且密切关联的两个基石。回望历史,1992年在里约会议上开放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就将减缓和适应确立为两个应对战略。减缓与适应虽有交叠之处,但两者目的截然有别。减缓旨在降低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所导致的全球暖化;适应则意在抵御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有效的深度减排可起到“釜底抽薪”斩断升温源头的作用,有助于降低投资于适应的成本。没有大幅减排,适应努力恐将变得徒劳无功。但不可否认的是,纵然立刻停止了所有温室气体排放,也未必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温控效果。
 
  在全球气候治理模式中,减缓和适应恰似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适应虽不能取代雄心勃勃的深度和快速减排,但适应行动有可能避免或最小化当前和未来的损失和损害。为防范极端天气事件做好应急预案,建立多灾害预警系统,植树造林以及构筑韧性基础设施等,均能发挥不容小觑的作用。不过,减缓与适应终究不是治本与治标的关系。让减排先行,为减排让路,或者一味减排而漠视适应等,显然都失之偏颇、不合时宜。果断采取适应行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可辩驳。
 
  纵览过去30年,气候减缓与适应行动之间的失衡由来已久。长期以来,减缓得到了政策制定者、科学家和实践者的优先关注和资金支持。各种干预往往主要围绕节能减排“做文章”。在国际主流叙事和话语体系中,减缓有时被等同于应对气候变化,适应则时常被窄化为防灾减灾——适应的行动空间因而受到了严重挤压。
 
  适应在全球气候议程中的重要性近年来日渐凸显。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被公认是全球气候治理的一个分水岭。178个缔约方共同签署的这份国际协议,首次促成各方共同致力于实现本世纪内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较工业化前水平不超过2摄氏度,并努力限制在1.5度以内的宏伟目标。这个全球蓝图还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全球适应目标,即“提高适应能力,增强韧性并降低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以期对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尽管姗姗来迟,气候适应绝不意味着被动地“坐以待毙”或随波逐流,而是为迎接当下和未来的更大考验未雨绸缪。因此,里程碑式的《巴黎协定》被誉为“我们与子孙后代以及整个人类大家庭订下的盟约”。
 
  遏制气候变化不仅关乎人类的生死存亡,也事关唯一宜居之地球的健康。唯有深度而快速减排才有可能创造一个更安全而可持续的世界。随着气候威胁与日俱增,气候风险的管理已变得更加复杂,也更为困难。灾难性的全球暖化,不单对我们这一代尤其是特别脆弱的国家和人口构成威胁,还将对未来世代构成更为严峻的挑战。要“跑赢”气候变化危机,强有力的适应干预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当务之急。
 
  继2013年出台第一个《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22年6月,中国与时俱进与世界联动,推出了升级版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这标志着我国在“双碳”行动目标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也揭开了气候适应治理的新篇章。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