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中国生态环境监测40年改革发展与成效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管理柏仇勇 等2020-09-14 22:35

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发展方向

 
过去40年中,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相比,还面临着诸多差距,挑战与机遇并存。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看,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明确了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的职责,要求重点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职能,统一发布生态环境信息。特别是山水林田湖草统一监管、系统治理,要求以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为基本遵循,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业务网络、法规标准、装备能力、人才队伍等各个方面提质升级,按照“五个打通”要求,统筹实施地下水、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海洋、农业面源和温室气体监测。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的逐步健全、绿色发展政策的深入实施和科技创新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持续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创新释放了法治红利、政策红利和技术红利。
 
从污染防治攻坚的新需求看,当前正处于污染防治“三期叠加”的重要阶段,要实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的目标,需要加大力度破解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生态破坏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系统防范区域性、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生态环境监测作为客观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生态环境管理与决策的依据,业务重心要向考核排名、污染管控、环境治理聚焦和延伸,加快推进业务拓展、技术研发、指标核算、规范制定、信息集成与数据分析,进一步提升监测支撑的及时性、前瞻性、精准性。
 
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看,生态环境监测是评估生态环境产品供给状况的依据,随着人民群众对更多优质生态环境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公众对身边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安全空前关注。这对进一步扩大和丰富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宣传引导、公众监督的内容、渠道、形式等提出更高、更精细的要求;对进一步加强细颗粒物、超细颗粒物、痕量重金属、有毒有害污染物、环境激素、放射性物质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指标的监测与污染治理成效评估提出更多诉求;对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响应时效提出更高期待。
 
从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新进程看,履行温室气体和消耗臭氧层物质、生物多样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汞、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等领域的国际公约,参与全球微塑料、海洋低氧、西北太平洋核污染、极地冰川大洋等新兴环境问题的治理是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基础,这对现有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机遇,勇于攻坚克难,用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生态环境监测“顶梁柱”和“生命线”职责,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快速发展,不断满足生态环境管理的更新更高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支撑、引领、服务”的定位,以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真、准、全”为根本,以支撑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责为宗旨,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状况全覆盖监测,加快构建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快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组织领导、规划布局、制度规范、数据管理和信息发布的全面统一,系统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基础。
 
在网络布局上,坚持科学系统、全面设点、全域覆盖、全球拓展。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以客观反映全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为核心,按照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原则,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流域上下游以及污染排放状况,构建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并逐步开展大洋、极地等全球生态环境热点问题及重点区域监测研究。
 
在功能定位上,坚持说清现状、预测趋势、靶向追因、综合评估。筑牢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根基,推动单要素监测向全要素综合监测、浓度监测向成因机理解析、现状监测向预测预报和风险评估拓展提升,真正实现“说得清”“说得准”“说得明”,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监测在支撑环境管理、引领污染防治、评估治理成效、服务社会公众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成为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支撑和先导力量。
 
在技术方向上,坚持天地一体、集成联动、自动智能、标准精细。营造开放式科研攻关与技术创新环境,强化高新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定制研发与标准化应用,加快推进各级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共享,形成天—空—陆—海四位一体,固定化标准站点监测与网格化监测、动态监控监测协同联动,高精度定量监测、快速定性监测、高密度热点监测有机结合的先进装备与技术体系,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全面感知、实时监控的智慧监测系统。
 
在组织实施上,坚持依法依规、统一管理、部门协同、多元参与。深化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监测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依法明确各方监测事权,确保监测的独立公正。协同推进监测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监督管理、统一信息发布与部门间分工合作、共商共建,落实政府、企业、社会责任,融合优势资源,充分激发多元监测主体创新活力,实现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一盘棋。
 
唯美可爱烟花动图分割线
 
文献来源:柏仇勇,赵岑.中国生态环境监测40年改革发展与成效[J].中国环境管理,2019,11(4):30-33.
DOI:10.16868/j.cnki.1674-6252.2019.04.030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