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的问题纠葛甚多,其中重要的一个焦点是,谁应该承担多少责任。目前的
碳排放量的计算,大多是按照实际排放算的,基本是包产到户,责任到人,但近十年来的全球产业布局调整,国际贸易不断跨入新阶段,一个新课题出现了:出口产品生产中产生的碳排放,账应该记在谁的头上呢?
今年3月份,《美国科学院院报》刊登了一篇探讨产业转移对碳排放影响的文章,作者是斯坦福大学卡内基中心的Steve Davis 和Ken Caldeira。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台纯屏彩电在A国生产,出口到B国,那么生产中产生的碳排放究竟应该算做A的还是B的。常识性的逻辑是,谁受益谁担责,但具体到贸易这个问题上,细节冲突则更多,且算的都是经济账。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目前都还没有把碳排放纳入到经济核算中去,有的消费者可能认为买彩电花了钱的,所以不管什么碳排放,以前不是都没有在意碳的问题嘛。
一地鸡毛,掰扯不清,从这个细节也可见真正落实减排在国际协调上的难度。
从总体上看,富人的碳排放肯定比穷人多,因为他们消耗了更多的资源。因而,富国的碳排放也应该比穷国多。但由于国际产业布局调整,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图景:富国进口,穷国出口,结果穷国的碳排放量更大。前文提到的这份研究发现,大概1/4的碳排放并不是本国消费导致的。举个例子,比如瑞士,如果把它进口的那些商品生产的时候产生的碳排放都算上,那么碳排放的总量会是现在计算的数值的两倍。大部分的欧洲国家,进口商品的碳排放的份额都是1/3多,美国小一点,但也有12%。中国则恰恰相反,如果刨去出口商品所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会下降1/4。按照此前的标准,中国早就超越美国成为第一碳排放大国,但如果将进出口这个因素纳入考核体系,美国依然是碳排放的罪魁祸首。
“中国生产了100亿双鞋,出口达到70多亿,相当于给世界每人造了一双半的鞋,那么在这种制造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究竟应该算在谁的头上?” 2005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从1997年到2003年,中国有7%到14%的二氧化碳是由对美国的出口造成的。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姜克隽认为,出口占中国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左右。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