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的召开,全球目光聚焦气候资金。在此之际,智库
绿色金融60人
论坛(GF60)携3项研究成果亮相,探索以“小资金”撬动“大转变”,用“民间智慧”回答全球南方“钱从哪里来、项目如何落地、排放如何精算”的三大难题。
金融赋能地方能源转型:从“装机容量”到“系统质量”
在“构建未来能源系统”边会上,GF60在中华环保联合会“益起低碳”项目支持下,联合New Energy Nexus中国共同发布简报《小资金,大转变——金融赋能地方能源转型与经济增长》。
简报指出,全球可再生能源扩张已进入新阶段,成功的关键在于,从“装机容量竞赛”转向构建包容、公正且赋能本地经济的能源系统。
专家表示,全球南方国家需通过需求侧响应、本地储能、电网去中心化等自下而上的解决方案,避免清洁电力浪费。同时,金融与政策需协同创新,通过绿色金融产品、风险担保与灵活政策框架,构建健全的可持续金融生态系统。GF60合作发展中心主任张浩然强调,区域
平台型机构可作为“连接器”,加速最佳实践的传播与项目落地。
碳核算革新:参与发起《全球分时分区电碳因子巴西倡议》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边会上,国家电网公司与GF60等51家机构联合发起《全球分时分区电碳因子巴西倡议》,推动电力碳核算从“年度平均”迈向“时空精准”。
倡议与《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修订方向高度协同,获世界资源研究所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权威背书。国家电网通过覆盖6.5亿只智能表计的能源计量体系与“电源接网位置法”,实现电力碳流的精准追踪与公平分摊。
试点数据显示,在电解铝、电芯制造等行业,采用分时分区因子可使产品电力
碳足迹下降40%–53%,为企业应对欧盟CBAM、ESPR等机制提供关键支撑。
气候慈善合作:《中外气候慈善十年行动上海倡议》
在“多元伙伴关系驱动气候混合融资”边会上,GF60联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巴西气候与社会研究院、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New Energy Nexus中国、落基山研究所 (RMI)、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可持续金融学院(SFI)等机构发布《中外气候慈善十年行动上海倡议》,呼吁全球慈善界与商界打破壁垒,深化合作。
会议指出,慈善资本以其耐心性与高风险承受能力,可作为“催化资本”与“首损资本”,降低投资风险,撬动数万亿美元商业资本。倡议呼吁推广标准化混合融资模式,拓展风险共担机制,撬动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亟须的气候投资。倡议提出优质可投资的项目库是资本有效配置的基础,各方应着力夯实项目基础,使全球气候雄心转化为切实的大规模行动。
GF60在COP30期间的3项成果,分别从地方金融实践、碳核算方法革新、慈善资本动员3个层面,展现了中国民间力量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方案贡献与平台价值。通过倡议与国际交流,GF60正推动可持续发展从“目标共识”走向“落地实践”,为强化各方在《巴黎协定》第二个十年之际的气候行动力度发挥积极作用,为加快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注入中国智慧与民间动能。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