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黄色调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蓝色调,21世纪的丝绸之路多了一抹绿色。在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指出“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学者胡鞍钢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经济论坛上讲到,当前发展“不仅要遵照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还要遵照自然规律,才能进一步讨论重塑中国经济地理”。这就是要考虑丝路地理中的生态承载能力,所谓“新自然经济学”视角。一般观点认为,生态保护是发展的束缚,特别是向西开放的“紧箍咒”,但新思维和新证据表明绿色发展可能给“一带一路”带来突破的可能。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经济地理重塑需要新的价值观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主要是向东开放,“一带一路”真正的亮点和难点恰恰在于向东和向西开放、海权和陆权战略的均衡。如果这个当口到新疆,你会发现大街上都能遇到北京去的同事,拎着某某“一带一路”论坛的文件袋,据说今年小学生的期末考试也专门考了“一带一路”的知识,政府领导的讲话中把2015年称为真正意义上“一带一路”的元年,在喀什地区“我们往东13亿人口、往西又13亿人口”的亚洲中心定位听起来甚是豪迈,不免让人热血沸腾。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但另一方面与地方政府座谈、深入企业调研,都是牢骚满腹,一直期许的如暴风骤雨般的基础设施投资和热火朝天的商品互市贸易并没有在出现,马云根在其《“一带一路”上的失真与天真》一文中就尖锐地指出这些现实的背后是因为中国缺少核心价值观和现代影响力的基础,而这两者恰恰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牛鼻子。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从一开始就被扣上了“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即美国“欧洲复兴计划”)的帽子,并始终带着“过剩产能和资本输出”的色彩,容易引起沿线国家和传统地缘势力的警惕和质疑。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事实上,现行的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商品物流贸易为主的丝路模式早在2010年左右就在实施,并以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为标志。此后渝新欧、蓉新欧、汉新欧、苏新欧、郑新欧等国际货运班列陆续开通,但货源短缺、返程空驶、物流成本高居不下等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除渝新欧之外大部分其他班列因承受不住高额补贴纷纷消失在大众视野中。与此同时,政治环境最为友好的中巴(喀喇昆仑KKH)公路因泥石流、堰塞湖等自然因素长期通而不畅,维护成本极高。中巴、中吉乌铁路自提议并纳入“十一五”的西出战略以来长期悬而未决,被外方官员认为是“很重要但目前很不现实”的工程。上述单打独斗式的现行模式在经济性、政治性上都是缺乏基础的,沿线国家也很难有对等的能力来呼应。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新金融机制的建立,我国在亚洲的战略定位更为清晰,但该战略的具体实施仍面临着复杂的挑战和困难。对一项国策的简单歌颂和解读是容易的,难在建设性的批判和具体实施的建议。中国在尝试构建新的、“并行不悖”的亚洲金融秩序的进程中,除了明确国家利益之外,亟需找到一个道义制高点,或者说是效益和道义的结合点,兼顾到亚洲各国的普遍关切和发展利益,毕竟“一带一路”不是一时一地的战略,谋求更多的是新时代秩序的领导力和话语权。作为新工业革命的世界潮流,寻求绿色增长很可能是中国产业和金融国际化战略中少数障碍较小的“最大公约数”,这也是领导人近期在访美、访英等重要外事活动中释放出来的新的信号,中国正在更为积极主动地谈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