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高防护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根据气候条件变化修订的基础设施设计建设、运行调度和养护维修技术标准。针对暴雨增强等影响,对有关重大水利工程、城市排水防涝工程进行必要的安全复核。严格执行国家根据气温、水分、风力、冰雪灾害等的变化修订的铁路、公路路基、输电线路和设施等的建设标准。充分考虑台风强度增强及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等的影响,提高核电、风电等设施的建设标准。根据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咸潮上溯等变化情况,提高海堤等相关防护设施建设标准。
3、完善灾害应急系统。建立和完善保障重大基础设施正常运行的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系统。向大中型水利工程提供暴雨、旱涝、风暴潮和海浪等预警,向通信及输电系统提供高温、冰雪、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预警,向城市生命线系统提供内涝、高温、冰冻的动态信息和温度剧变的预警,向交通运输和海洋渔业等部门提供台风、雷电、浓雾、暴雨、洪水、冰雪、风暴潮、海浪等灾害的预警等。完善相应的灾害应急响应体系。
(二)农业
1、提高种植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抓好农田基本建设,持续推进山垅田复垦,加强抛荒治理,提高山垅田综合生产能力。加强水土保持,保护土地肥力。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增施商品有机肥,增加红黄壤土地肥力。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作物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致农业和生态农业,推广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等适应技术,加强农民适应技术培训。实施农业“五新”工程,在培育推广水稻高产优质品种的同时,加强品质好、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特色果(茶)优良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抗冻害、抗病虫害、抗倒伏等抗逆品种,建立抗逆品种基因库与救灾种子库。加强有害生物和病虫害的统防统治,推广普及绿色防控与灾后补救技术。进一步优化农业环境及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灾害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2、提高畜牧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根据江河流域饲养密度和水体、土地消纳粪污能力,科学调整畜禽养殖业发展布局,控制生猪养殖总量,发展家禽产业,提升牛羊兔草食动物发展比重,推广生态环保型养殖模式,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小区)建设,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牧结合、种养平衡。加强对气候变化诱发的动物疫病的监测、预警和防控,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应急防控能力。
3、提高渔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针对台风、风暴潮等灾害影响,科学合理利用水域、滩涂,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加快标准化池塘、浅海设施养殖、工厂化养殖等设施渔业基地建设。推广高效、生态、安全的海水养殖模式,重点建设霞浦、福清、漳浦、东山等重点设施养殖基地,漳州、莆田等立体化生态养殖示范基地以及南日岛等一批海洋牧场。合理调整水产养殖品种、密度、饲养周期,加强水环境保护、鱼病防控和泛塘预警,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加快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所有渔船就近避风。大力实施海洋捕捞渔船升级改造工程,拓展远洋渔业捕捞区域,加强防台风等预警,提升远洋渔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