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双方近日在北京签署了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合作的联合声明,作为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国的排放之和超过全球40%,因此两国的共治应该是创世纪的,具有深远意义。美国提出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较2005年整体下降26%-28%,意味着其排放相对于1990年要下降14%-16%,其2020年后的降速相比之前的京都目标和早前宣布的2020年目标都提升了一倍。而中方则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左右中国碳排放有望达到峰值。而舆论普遍关心的是时间计划确定了,那么水平呢?事实上要解读峰值时间和水平问题,其实质仍然是对中国发展模式本身的探讨,要判断发展中大国中国是否有条件科学、公平、有效地达到排放峰值,工业化、城镇化、能源消费、区域发展这四方面是需要重点分析的内容。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一、工业化排放峰值是否即将达到?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工业化过程是排放峰值是否能够尽早实现的首要因素。工业部门排放在当前排放总量中约占70%,即使不包含工业过程排放已超过51亿吨二氧化碳。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和社科院《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2010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分别已经达到60%或66%(不同指标),中国整体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一般认为,基本完成工业化的水平大约在80%以上,也就是说还有近20个百分点的空间。从工业化国家和中国历史数据比较,工业化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则相应增加约0.6亿吨,意味着中国在2020年基本完成工业化时工业部门还要至少增加约10亿-12亿吨排放,总量将可能超过61亿吨(不包含工艺过程排放)。工业化水平超过80%以后,即工业化后期的下半阶段,如果考虑到产业结构调整,增长主要在新兴和服务产业,相应1个百分点平均降为约0.3亿吨,即意味还有6亿吨左右的增量。那么当前至2030年工业部门排放总的增量在16亿吨左右,排放峰值大概约为67亿吨(不包含工艺过程排放)。
根据行业协会对目前主要11个行业产品产量趋势的预测来看,合成氨峰值约在2015年,水泥峰值大概在2017年(约26亿吨),粗钢峰值可能要到2020年(约8.5亿吨),平板玻璃和电解铝峰值估计在2025年,都比原先预判的要延后。主要高耗能产品排放在2025年前达到峰值虽然是可以争取的,但从预测的峰值水平来看,要高于之前估计的数值约20%-30%。而高耗能产品产量趋稳后,工业部门排放仍将缓慢上升5至10年的时间,因此2025年前工业部门总体达到峰值有难度。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