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已被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契机。继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提出2020年GDP碳强度比2005年水平下降 40%~45%的目标后,中国政府又确定了“十二五”时期碳强度将比“十一五”末下降17%的阶段性目标,并出台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实现预定的碳减排目标对中国意味着大量新增的额外投资。2012年底的联合国第18次气候变化大会进一步明确了气候融资是有效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保证和手段,再次彰显了气候融资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关键地位。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政策和清洁技术商机的驱动下,投向低碳领域的资金快速增加,推动了中国碳排放增速的下降。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政府应用公共资金和政策在推动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应用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气候资金的来源和应用也开始变得更加多元化。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与此同时,气候融资在中国仍是一个较新的词汇,其发展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中国已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具体目标,但相应的新增投资需求以及对资金投入的总体规划仍然未决,且气候融资现有的政策推进以“自上而下”的模式为主导,气候融资市场的内生动力不足。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一、中国气候融资的现状与特征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近年来,中国已经大幅增加了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加强了相应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的建设,逐步完善气候融资发展的政策环境,并在气候融资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实践,包括通过开展CDM项目合作获取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领域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动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等。与此同时,在当今中国,生态文明、经济转型与气候融资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逐渐明晰,如果把生态文明建设比作一个健康机体的话,那么经济的低碳转型则是这个机体的心脏,气候融资则是维护机体健康成长的血液,三者互为支撑、相互促进。中国在未来需要通过完善管理体系、出台激励政策和推动金融创新等方式,促进三者间形成更加良性的循环。
就目前中国气候融资的发展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的特征:第一,中国气候融资在中长期内将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第二,资金更多地投向减缓领域,适应领域的投入有待加强。第三,国际气候资金供应减少,国内公共资金正发挥主导作用,金融市场资金和私人资本在未来是气候融资的最大潜在来源。第四,气候融资体系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管理机制与体制、政策体系等方面尚存在多方面的局限,且金融市场还未能够充分参与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