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挑战迫在眉睫,建筑减碳将成核心阵地

文章来源:一财网碳交易网2022-06-08 09:50

将减碳技术更快速、更广泛地应用于楼宇、交通、工业等各个碳排放重点行业,是应对气候挑战的关键。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气候变化再次成为全球焦点。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2021年全球碳排放量再度反弹,创下年度最高纪录。
 
当前全球气温已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1.2°C。世界气象组织5月9日的最新通报指出,未来5年全球年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C的可能性为50%,这一概率将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国际能源署(IEA)预计,如果按照当前的减碳承诺前进,到2030年全球升温可能突破2.4°C,超过《巴黎协定》设定的限值。
 
同时,全球自然环境持续恶化,干旱、洪水、极端高温等气候异常频发,保护地球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加速行动,扭转气候变化趋势。
 
将减碳技术更快速、更广泛地应用于楼宇、交通、工业等各个碳排放重点行业,正是应对气候挑战的关键。数据显示,37%的全球碳排放来自建筑行业,其能耗已经超过工业和交通等行业,成为用能第一大领域。而全球城市化进程方兴未艾,该行业的碳排放还将持续增长。
 
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与楼宇建筑息息相关,当前能源价格已飙升到了数十年以来的峰值,提高能效、减少能耗已成为当务之急,楼宇建筑节能迫在眉睫。
 
现有技术已经可以大幅降低建筑能耗。无论是新建建筑还是存量建筑,应用技术方案不仅有益于生态环境,还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施耐德电气新办公楼IntenCity就配备了两台风力涡轮机和大量太阳能电池板,为整栋大楼提供所需能源。
 
这座大楼正是全球建筑节能的标杆。根据LEED认证国际框架对建筑的环境友好评级,IntenCity办公楼已经实现了净零碳排放,其能耗仅为欧洲同类建筑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且仅需3到5年就能收回在低碳化和数字化方面的投资。
 
降低楼宇建筑能耗也将带来更多社会效益。对低碳、高效的建筑和城市增加投资,将增强全社会的能源韧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还能显著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及健康水平,提升幸福感。
 
然而,对许多楼宇业主、运营商、开发商和投资者来说,可用的减碳解决方案及价值和投资回报还不甚清晰。
 
为了帮助各类决策者增进对减碳技术的了解,更好地评估相关投资,施耐德电气携手埃森哲和世界经济论坛(WEF)共同推出了楼宇价值框架。该框架作为世界经济论坛“净零碳城市”倡议的一部分,为各种规模、用途和位置的楼宇建筑提供整套面向未来的投资建议,以及实践方案。
 
该框架提出,楼宇建筑行业减碳的起点是实现单体建筑的低碳化和数字化。要实现低碳化,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化石燃料,比如用石油或煤炭供暖、用煤气做饭等,而代之以效率更高、更加清洁的电力。
 
不止于此,低碳化也包括楼宇自身生产清洁能源。比如IntenCity办公楼所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这类清洁能源技术已经成熟,其成本近年来也已经大幅下降。全球的楼宇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应该考虑部署这类技术,使建筑从“能源消耗”转向“自产自销”。
 
在数字化方面,传感器和自动化系统能够确保供暖、制冷和照明等系统应需而动,进而帮助楼宇大幅节约能源,提高能效。虽然双层玻璃等绝缘材料也能强化楼宇的保温和制冷效果,从而减少能耗,但从长期来看,依托数字化工具进行“主动”的能源管理能带来更高的效益。
 
此外,数字化工具还可以帮助楼宇管理者和住户更好地监测能源消耗,了解不同行为导致的能耗变化。基于这些数据,楼宇管理系统可以进一步赋能建筑更高效地利用能源,并为管理者提供预警,助力提升能效。当各个系统的数据打通,楼宇建筑运营就能实现最大程度的优化。
 
不仅如此,就资产的全生命周期来说,数字孪生技术从设计阶段就开始优化楼宇能效,助力施工阶段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并从日常运营中持续产生收益。
 
单体建筑的低碳化和数字化只是系统减碳的一部分。更宏伟的理想是,将楼宇的能源和资源管理能力整合到更广泛的电力、交通和电动汽车充电生态系统中,从而为城市提供稳定的能源供给,加速整个系统迈向净零碳排放。
 
在芬兰的耶尔文佩市,零售品牌Lidl的物流中心运用能源管理系统收集制冷系统产生的热量,出售给当地电网,支持周边区域的供暖。未来IntenCity办公楼也会将其风力和光伏发电产生的剩余电力输送给附近电网。
 
从零碳楼宇到零碳城市,建筑减碳是人类应对气候挑战的核心阵地。如果说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那么零碳城市将成为构建可持续未来的基石。人类已经拥有了最有力的技术工具,快速应用、立即行动才是关键。
 
(作者系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