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如何怎么节能减排才能实现清洁增长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王文治2013-03-25 08:59

  经济全球化发展使我国近年来快速成为世界主要的制造业加工生产基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全球首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与环境污染并存。有数据表明,2010年制造业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部工业排放量的83.4%,二氧化硫排放量占44.6%、烟尘排放量占59.9%、工业粉尘排放量占93.8%。总体来讲,我国制造业依然没有走出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的经济增长路线,没有摆脱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方式。

  今年“两会”期间,针对制造业的提案和建议明显比往年增多,很多代表委员表示,中国装备制造业已经走到了一个重要关口,高端转型、产业升级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当下应多措并举,下大力气实现制造业的清洁发展。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调整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促进高技术、清洁型产业快速发展

  从制造业内部28个行业的废水、废气排放强度(单位产出的排污量)来看,纺织业、造纸印刷以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污染排放强度的历年均值明显高于制造业其他行业,属于高污染密集度行业。

  相反,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污染排放强度的历年均值明显低于制造业其他行业,属于低污染密集度行业。这类行业具有明显的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特征。

  扶持低污染密集度行业发展本身符合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升级方向。事实上,上述6个低污染密集度行业2011年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全部制造业行业工业总产值的34.5%,且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随着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速度加快,其污染排放必定会不断下降。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关注外商直接投资造成的间接污染排放,避免我国制造业成为“污染天堂”

  随着发达国家环境管制的日趋严格,导致其污染产业通过外商直接投资(FDI)途径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据易碳家了解到,自1993年起,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外商直接投资最大的流入国。198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仅3.8亿美元,而2011年已达到1160.11亿美元。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来看,制造业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2010年制造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总额的46.9%。

  这些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属于FDI驱动型发展模式。FDI对我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导致我国制造业污染排放的增加。笔者的研究显示,FDI流入较为集中的行业大多属于清洁行业(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而在污染密集型的行业,FDI流入较少。因此FDI并非造成我国制造业污染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但是,FDI进入某个清洁行业后,虽然这一行业的污染排放较少,但其通过产业关联,拉动其他相关行业产出增加(如污染密集型行业),进而促进这些行业排污增加,造成制造业的总体污染排放上升。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有鉴于此,应减少或禁止污染产业通过FDI途径向中国转移,并关注FDI产生的间接污染排放效应,尽可能减少或限制清洁行业的外资企业对我国污染密集行业产品的本土化需求,将其可能带来的间接污染排放效应降到最低。并且,鼓励外资企业向其上游污染密集行业的本土供应商提供先进的减排技术,降低这类污染密集型行业的排污量。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