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两型”社会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条路径是正确和可行的。自我国在“十五”期间提出建设“两型”社会的任务以来,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还成为建设“两型”社会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这些过程中,环境保护已经走出单纯的环保圈子,开始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这说明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环保政策主线是符合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规律和实际需要的。
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可以更好更快地缓解环境保护的压力。把加快建设“两型”社会作为环保政策的主线,关键在“加快”二字。实际上,建设“两型”社会已经在一个5年规划时期实施,现在的问题在于建设“两型”社会的步伐还不够快。“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面临来自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如果不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单靠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是难以缓解环境保护压力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推动环保政策的制度创新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阅读提示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应该努力推动3方面的制度创新,即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科学决策制度、法治管理制度、道德文化制度。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把加快建设“两型”社会作为环保政策发展的主线,意味着在坚持和发展已有环保政策的同时,还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探索新路。应该努力推动3方面的制度创新,即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科学决策制度、法治管理制度、道德文化制度。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科学决策制度。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科学决策制度,目的是保证环境保护意识和要求切实进入各级党政决策者关于发展的具体决策过程,建立有效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具体要求是:加强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研究,对重大规划和发展项目进行科学和有广泛社会参与的环境影响评价。增加资源环境主管部门在经济发展决策中的话语权,加快资源环境部门的“大部制”建设。增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两型”社会建设的立法监督问责职能,将“两型”社会建设作为政治协商议政的重要内容,加大中央对地方资源环境问题的问责力度。
法治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治管理制度,目的是从资源环境角度形成对全社会的制度约束和规范,基本上做到凡对环境有影响的人类行为,都有相应的法规制度进行调节和管束。我国目前的环保政策法规体系虽已基本成型,但距离完善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具体要求是,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立法,特别是地方人大加快出台“两型”社会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标准,推动现有法律的生态化调整。加强资源环境等部门的执法力量和软硬条件,提高执法水平,加大司法力量对建设“两型”社会的保障作用。扩大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制定,试行排污费改税试点,启动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试点。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道德文化制度。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道德文化制度,目的是构造全社会环境保护的“自律体系”,形成持久环境意识形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增强环境保护的软实力。具体要求是,将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执政观、政绩观。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形成以保护环境为荣的道德风气。对企业家进行环境知识启蒙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激发企业家的环境慈善之心。培育公众的现代环境公益意识和环境权利意识,逐步形成“利益相关,匹夫有责”的社会主流风气。繁荣环境文化创作,承担引领社会意识、推动社会进步的职责。将公民环境权明确确立在宪法中,加大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力度。创建绿色消费文化,培养生态消费意识。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作者为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