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规模难以提升?
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上,国家相关部门并没有少下功夫。中央和地方双重补贴最高可达10万元以上,包括优先路权、免费停车以及免费牌照在内的政策也都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和实施之中,那为何新能源汽车的规模一直难以大幅提升?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是业界认为的最重要的原因所在。不过,除此之外,其他多重原因也不容忽视。“在此之前,国家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不如现在那么大,而主流生产企业也没有太大的投入和研发热情。”一位自主品牌的负责人苏南(化名)认为,在他看来,对广大的合资品牌来说,其已经在传统市场上占据了相对稳固的份额,从市场层面来看很难有动力去做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投入,因此对这一市场一直存有“观望”态度。而自主品牌此前正遭遇市场寒流自顾不暇,加之政策一直不太明朗,所以也不敢贸然大规模投入。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政策的不明朗和不持续确实是此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汽车分析师张志勇认为。苏州金龙汽车王越(化名)此前曾对记者表示,在客车领域,国家的新能源支持政策就曾出现摇摆,“之前补贴传统混合动力,后面又取消对混合动力的补贴并降低插电式混合动力的补贴而将重心转向纯电动”,这让生产企业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实现技术的积累,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除此之外,在全国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看来,造成新能源汽车久推不广的原因还在于国家的补贴政策有所偏差,“商用车如客车等补贴额度过高,而乘用车相对不足”。他举了一个例子,之前国家对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的补贴一度高达40万元,而纯电动客车中央和地方双重补贴累计可以达到上百万元。在他看来,上百万的补贴不仅能够有效抵充新能源与传统动力之间的成本增加,还“免费”为企业摊销掉了部分其余成本,因此,之前部分企业是“躺在补贴上睡觉”。可以作为佐证的是,后来国家对这一类车的补贴降低至25万元,但企业依然能承受,公共领域的推广目标依然能完成。“这就值得思考,是不是对这一领域的补贴过多了,需不需要调整?”崔东树认为。
在他看来,从公共领域着手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思路并没错,但整个公共领域的需求量并不大,而要做大规模,还是应该将重心放在对乘用车的支持上,加大对乘用车单车的补贴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