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迹:企业绿色发展的新“刻度”

文章来源:江苏经济报尹 颖2022-08-08 10:31

碳排放环节的“定位仪”

 
据付树兵介绍,“碳足迹”的概念源自“生态足迹”,主要以二氧化碳排放当量表示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简单来讲,制造的二氧化碳越多,碳足迹就越大,反之越小。相较于单一的二氧化碳排放,碳足迹是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评估研究对象在其生命周期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对于同一对象而言,碳足迹的核算难度和范围要大于碳排放,其核算结果包含着碳排放的信息。关于“碳足迹”的准确定义和理解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不同的学者或者组织,对于“碳足迹”的概念和内涵各有侧重,其中学者更多从生命周期评价角度来定义,而机构组织则主要按照其评价对象背景和职能来定义。目前碳足迹可以按照其应用层面(分析尺度)分成“国家碳足迹”“城市碳足迹”“组织碳足迹”“企业碳足迹”“家庭碳足迹”“产品碳足迹”以及“个人碳足迹”,国家三部委刚刚公布的《方案》中涉及的主要是企业和产品层面的碳足迹。
 
付树兵指出,通过公布碳足迹,就能够精准定位碳排放各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碳排放量进行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公布原料、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废弃和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后,可以明晰哪些环节可以通过碳捕获、碳封存来减排,哪些环节可以通过碳交易来促进减排。目前碳足迹主要有四种测算方法:生命周期分析法、IPCC碳排放法、投入产出法和Kaya碳排放恒等式。生命周期分析法是一种自下到上的计算方法,是对产品及其“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计算方法,计算过程比较详细准确;IPCC碳排放法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编写的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其在计算过程中全面考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投入产出法是一种自上到下的计算方法,利用投入产出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不精确;Kaya碳排放恒等式通过一种简单的数学公式将经济、政策和人口等因子与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建立起联系。
 
今日小代价换来明天大发展
 
毫无疑问,在“双碳”政策约束下,短期内企业的生产成本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专业从事环境认证的南京德谷嘉美公司的资深业务经理吴明认为,一方面,许多企业过去缺乏节能减排能力和相关设备,不得不投入巨资引进相应设备和人才,抑或是向其他企业购买相关服务,极大地增加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部分高耗能企业在公布详细的碳足迹之后,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会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中,可能会遇到绿色贸易壁垒。此外,由于部分中小型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实力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以降低碳排放成本,有些高耗能行业将演变成由几家大型企业垄断。很多企业过去不注重环保这一块,或者利用各种手段规避监管,而碳足迹完整地展现了全部排放环节,迫使企业必须采取有力手段降低碳排放。可以预见,随着碳足迹的普及,越来越多企业将切实感受到这种短期阵痛。但长期来看,碳足迹将帮助企业更有针对性地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升产品竞争力。
 
吴明认为,通过计算产品碳足迹,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顺应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长远发展目标,并激励全行业向碳足迹低的企业靠拢。首先,企业通过计算碳足迹,可以实现气候变化管理,从而识别新的市场机会和监管激励措施,还能评估能源成本和材料效用的波动风险。其次,企业还能实现绩效追踪和产品差异化,通过产品寿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减排来重点关注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的机会,并通过设计低排放产品来满足客户偏好,实现竞争优势。最后,碳足迹也能辅助企业维护对外关系,通过全产业链的合作互相减碳,更好地强化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此外,公布碳足迹也提供了新的产业机会,第三方碳核算、碳咨询机构可以就此发展起来,进一步促进碳交易市场的规范和繁荣。对外贸企业来讲,碳足迹的作用尤为重要。在非关税贸易壁垒越来越盛行的今天,碳排放将成为很多国家重要的排他性贸易手段。以欧盟为例,在碳足迹的背景数据集评分规则中,如果产品在欧盟成员国生产,地理代表性将获得最好的1级评价,但如果采用了其他国家的数据集,将得到最差的5级评价,其排外目的不言而喻。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