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聚焦︱实现碳中和需资金规模超过268万亿元

文章来源:环境经济杂志陈婉2025-04-07 17:07

268万亿元筹集路径

 
实现碳中和目标,资金保障是关键支撑。
 
记者注意到,在第四部分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需要及获得的支持中直白地指出,中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对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的需求均十分迫切。
 
对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资金需求规模,《报告》也做了评估。记者注意到,2023年12月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四次国家信息通报》指出,中国2021—2030年减缓行动的年均资金需求规模约2.0万亿元;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进一步强化减缓行动,2021—2060年减缓行动的年均资金需求规模约6.5万亿元;2021—2060年适应气候变化资金年均需求1.6万亿元。
 
综合考虑减缓和适应行动,中国从报告年份(2024年)到2030年的总资金需求规模约为25.2万亿元,年均约3.6万亿元;从2031—2060年的总资金需求规模约为243万亿元,年均约8.1万亿元。
 
这意味着,在迈向碳中和征程中,中国所需资金规模将超过268万亿元。这一数字有多大?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公布,2024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30万亿元,仅仅从数字层面比较看,这一资金需求量268.2万亿元是2024年我国GDP的两倍。
 
据悉,这笔巨额资金将精准流向多个关键领域,涵盖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如大规模风电场、光伏电站建设及储能设施配套;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像工业余热回收利用、建筑节能改造等项目;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涉及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低碳工艺研发与设备更新;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包括绿色建筑推广、城市轨道交通拓展;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以新能源汽车普及、智能交通系统构建为重点等。通过资金的靶向注入,全方位撬动各领域低碳变革。
 
目前,这一巨额资金的筹集路径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报告》给出了不同渠道下中国获得的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支持。
 
一是《公约》下资金机制。报告期内,中国通过《公约》下资金机制共获得1.4亿美元资金支持,其中全球环境基金提供4092万美元赠款,绿色气候基金提供1亿美元优惠贷款。这些项目中,减缓、交叉领域资金占比分别为87.9%、12.1%,没有专门针对适应的项目。主要支持了能源、农业、工业等部门行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等跨部门行动。
 
二是多边开发银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报告期内从多边开发银行共获得913万美元赠款和20.7亿美元优惠贷款,主要支持了农业、交通、水资源与卫生,以及多部门行动。
 
三是双边渠道。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报告期内通过双边渠道共获得123万美元赠款和4.1亿美元优惠贷款,支持了气候融资、生态保护、近零排放建筑,以及多部门行动。
 
当然,目前发展中国家获得资金支持仍面临一系列挑战。《报告》这样写道,一方面,发达国家向中国提供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支持的意愿较低。发达国家近年来向中国提供的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支持大部分以贷款形式提供,赠款项目多数资金中方不掌握支配权,项目运营和资金拨付由外方机构主导。
 
另一方面,气候资金概念进一步泛化,发达国家强调全球气候投融资,淡化履行气候资金支持的义务。发达国家多强调全球气候投融资规模达到上万亿美元,应充分动员全球资本,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资金支持的国际义务与全球投融资的商业行为相混淆。这种趋势不利于保障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公约》及其《巴黎协定》下应有的权利。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