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碳达峰口径
《报告》在第二部分对碳达峰这一关键要素给出了精准定义,为中国
碳减排进程锚定方向。
《报告》写道,目标类型及描述。中国在2021年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是指努力争取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进入相对稳定的
平台期或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
目标年及基年。目标不涉及基准年,目标年为2030年前,为单年目标。
口径及范围。碳达峰的口径为燃料燃烧以及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的二氧化碳排放,即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中能源活动领域中燃料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领域的全部二氧化碳排放。覆盖领域为能源、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气体种类为二氧化碳。这一清晰界定为各行业、各地区制定碳达峰策略提供了精准对标依据,避免了目标模糊与执行偏差。
碳达峰的追踪指标为燃料燃烧以及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的二氧化碳排放,口径和定义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的二氧化碳达峰相同,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直接相关。数据来自对应年份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
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追踪指标为单位可比
价格国内生产总值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即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与当年可比
价格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直接相关。碳排放强度下降率为基准年的碳排放强度减去目标年份的碳排放强度后,与基准年的碳排放强度的比值。其中,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可比价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口径和定义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相同。
与此同时,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任务的艰巨性。《报告》直白地指出,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一系列艰巨任务。从能源结构上看,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较高,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相当,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从产业结构上看,中国产业结构偏重,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一定比例,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已进入深水区,升级的难度大大增加。以上因素造成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碳排放强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以最大的决心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超额完成了中国对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
绿色转型,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碳汇以及减污降碳协同等多个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新三样”出口破万亿,提供优质的
清洁能源产品和服务,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贡献“中国力量”。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言必信、行必果”,中国的政府结构和体制机制决定了通过顶层设计,可以有效调动各部门、各地方及社会各界采取积极行动。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