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彦德:“碳中和”是当前经济转型要抓的“纲”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马晨晨2023-08-16 09:10

碳中和,可以促进经济由粗放性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进入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但究竟做什么?我认为‘碳中和’是其中应该抓的‘纲’。抓碳中和可以促进经济由粗放性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8月9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经济委员会主任戴彦德在第一财经2023零碳峰会上作出上述表述。
 
戴彦德表示,过去几十年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121万亿元。但是,过去中国的经济增长表现出高度依赖资源要素。例如,中国生产和消耗了全球50%的大宗原材料,但是GDP只占全球的18%左右。过去二十几年,中国部分高耗能产品年均增长速度在10%上下,维持这样的高速增长在世界任何经济体当中是少有的。
 
经济的增长,不仅高度依赖资源要素,还有出口。戴彦德称,中国直接和间接出口的能源占到了能源消费总量的近20%。其中,直接出口成品油、钢材均超过6000万吨,个别年份出口钢材超过1亿吨;直接出口铝材500万吨左右;每年出口鞋子超过80亿双,自行车接近7000万辆。在这一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污染却留给了自己,这种模式是否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可持续值得思考。此外,经济增长速度快却质量差的问题同样存在。四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创造了世界的奇迹,但是建设、淘汰、再建设、再淘汰、财富积累不起来,资源浪费了。
 
他认为,上述增长模式带来了两大问题:一是环境污染问题,包括水、土地、大气等;二是石油安全问题,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0%以上,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了40%。能源安全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要想从宏观层面解决这些问题,戴彦德提出,必须面向碳中和,让四个“轮子”共同转动。一是经济发展模式,不能长期停留在全球贸易链的中低端,过度依赖资源消耗,要减少周期性浪费。二是能源供应模式,要改变现在80%以上是化石能源的能源结构,将其转化为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加速电气化。三是生产模式,工业化形成的技术可以把现在的生产能耗大幅度降低,依靠数字化、信息化、可编程,可以接近理论能耗。四是生活模式,无论是衣食住行都有做减法的空间。
 
其中,能源转型是核心。戴彦德称,2020年中国的社会景象是101万亿元的GDP,7.8万亿千瓦时的电力消费,50亿吨标准煤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100亿吨上下的二氧化碳排放;未来中国要实现400万亿元的GDP,电力消费17万亿千瓦时,二氧化碳排放15亿吨。假设未来新型能源系统全部变成电来供给,非化石能源则要提速发展,核电倍增、水电要尽快收尾、风电10倍增、太阳能发电20倍增。当非连续电力占80%以上,必须要发展储能技术,但是现在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以及氢能如何协同解决,仍然没有一个固定答案。
 
“国家宏观层面上要奔向碳中和、奔向美丽中国,必须使经济发展逐步和能源脱钩,能源消费逐步跟碳排放脱钩。大家不要以为这是一个负担,这就是我们的新旧动能转换。我们知道未来的财富点在哪里,就是在碳中和。”戴彦德强调。
 
而在行业层面,戴彦德认为,不宜把碳中和简单认为是钢铁、水泥、建材等如何减量优化,更重要是以低碳能源支撑经济的增量。特别是在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否开发出一流的技术、一流的商业模式、一流的专利,培育碳中和的产业尤为关键。
 
对于身处其中的企业而言,戴彦德建议,企业应把产品的低碳化作为一项核心竞争力去考虑。目前,资本市场对于围绕碳中和的企业青睐有加,2020年年底,一些围绕碳中和的股票涨了10倍以上,他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虽然有些企业现在没有盈利,但是市场相信它明天、后天可以盈利,说明资金涌向了代表未来的企业,能够促进这些企业的成功。要想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戴彦德认为,行业、企业和资本层面都要做大量工作。
 
戴彦德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抓好“碳中和”,不仅能促进中国经济由粗放性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还能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同时,有利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保障能源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以应对单边主义挑战。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