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 能源科技如何实现多种能源融合发展丨科技支撑“双碳”目标实现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碳交易网2022-06-22 14:09

推进多能融合科技路径实施的建议

 
1
 
进一步加强研发与应用的系统性布局
 
系统性布局是多能融合技术路径的核心。在现有能源系统框架下,面向碳中和远景目标,必须推进跨领域综合交叉,打破能源与其他行业、能源内各分系统间相互独立分割的局面,解决依靠单领域科技发展难以突破的跨系统问题。建议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统筹全国科技优势力量,基于多能融合理念框架,跨领域系统化部署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研发系统,加速碳中和目标实现所需的科技研发。对其中的颠覆性技术,应探索建立适合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项目申报和管理机制,如建立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机制、引入社会资本进入机制等,促进颠覆性技术突破和技术成果快速转化。同时,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策设计、科技攻关、产业承接和市场需求等环节,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缺一不可。应加强有利于多能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建设,构建政策链、科技链、产业链和资本链“四链”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2
 
进一步加强典型区域的示范带动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资源环境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且极不均衡,难以用同一套技术方案解决所有地区的所有问题。因此,“双碳”工作应基于各地区资源环境禀赋、产业布局、发展阶段等实际情况,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因地制宜推进。建议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统筹选取一批具有典型特征的区域,针对各典型区域的主要问题开展多能融合技术的集成示范,在验证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为全国同类型区域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案。并以点带面,带动全国同类型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3
 
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可以预见,在“双碳”目标的强力驱动下,我国在面向碳中和的能源和工业体系中将产生海量的多能融合新技术和相关知识产权。建议提早布局,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此激励不同创新主体、市场主体投入多能融合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同时,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树立典型,提高全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此外,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作价评估和知识产权确权分享体系,盘活知识产权价值,促进知识产权成为一种可估值、可定价和可流通的生产要素和资产。
 
4
 
进一步加强“双碳”相关人才培养产方式的变革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由于“双碳”问题的复杂性、技术的专业性等,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面向“双碳”新目标,现有学科分类体系下的人才培养机制已然不能适应,迫切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带学科,打破学科界限,完善“双碳”教学体系,培养适应“双碳”要求的创新性复合人才。建议推动“双碳”相关学科与专业的融合,建立和完善“双碳”教学体系,加快将“双碳”理念和实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深化科教融合,充分发挥“双碳”领域科研项目、科研平台的优势,大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
 
 
 
5
 
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双碳”目标实现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共同追求。我国应继续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气候治理,进一步加强能源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在能源科技创新上,建议设立“碳中和国际大科学计划”,吸引国际智力参与能源科技研发;通过政策、资金支持,鼓励国外能源领域先进技术到国内开展集中示范;进一步促进国际国内科技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人才、智力、技术的双向流动,助力“双碳”科技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背景
 
2020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资源的种类、利用方式和利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用总量直接相关。我国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国家的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根本原因在于能源及其相关的工业体系主要依赖化石资源。为此,科学有序推进能源结构及相关工业体系从高碳向低碳、绿色发展,形成先进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新体系,才能实现“双碳”目标,同时支撑我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挑战前所未有,任务异常艰巨,在此过程中,科技创新必须发挥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蔡 睿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辽宁省科技创新发展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能源局能源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管理贡献奖等奖励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无机膜材料分离与催化,能源科技战略,科技管理与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管理等。
 
 图片
刘中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中国民主同盟辽宁省委会副主委,中国民主同盟大连市委会主委,大连市政协副主席。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奖励。长期从事能源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与技术开发,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多项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蔡睿  朱汉雄  李婉君  肖宇  刘中民*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