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 能源科技如何实现多种能源融合发展丨科技支撑“双碳”目标实现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碳交易网2022-06-22 14:09

“双碳”目标实现的紧迫性

 
1
 
时间紧
 
 
 
中国承诺的从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实现了碳达峰,欧盟早在 1979 年实现,美国在 2007 年前后,日本在 2005 年进入碳排放峰值平台期后最终在2013 年达峰。这些国家和地区从进入峰值平台期到要实现 2050 年碳中和的目标,都有 40—70 年的时间。而我国要在短短 30 年左右的时间内从碳达峰实现碳中和,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降幅,这需要付出十分艰苦的努力。
 
 
2
 
任务重
 
 
 
1. 应对地球升温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新问题,对应着能源以化石资源向可再生资源的大转变,国际国内都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是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要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社会系统的巨大甚至颠覆性转变,需要克服一系列技术、经济、社会的巨大挑战。
 
2.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中后期,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能源消费还将继续增长。据中国科学院学部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项目组估算,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峰值将在 2030—2040 年达到,为 60 亿—64 亿吨标准煤。即使实现非化石能源大规模发展,对于以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为主导能源、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国,如何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前提下,科学有序推进“双碳”目标,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3
 
科技创新不足
 
 
 
科技创新是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根本动力。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能源科技创新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有力保障了能源安全,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结构、生产生活方式都将发生颠覆性变革,现有技术体系还难以支撑“双碳”目标的实现。要实现“双碳”目标,不仅需要突破各领域众多关键技术,更需要破除各能源种类及各能源相关行业之间的壁垒,跨领域突破多能融合互补及相关重点行业工业流程再造的关键瓶颈及核心技术,加强能源技术体系创新,重构能源及相关工业体系。跨领域系统化布局有巨大的创新空间,并带来巨大的总体节能减排效果,但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是我国新能源体系构建和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和难点。
 
 
 
 
 
4
 
国际竞争加剧
 
 
 
2020 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世界安全与经济发展造成了新的冲击,也引起了对全球危机问题的深刻思考。某种程度上,气候变化问题是另一种更为严重的全球危机。比尔·盖茨预言:“到2060 年,气候变化可能和新冠肺炎疫情一样致命;到 2100 年,它的致命性可能是新冠肺炎疫情的 5 倍。而气候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将相当于每 10 年就有一次新冠肺炎疫情”。在疫情肆虐的当下,全球深刻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气候变化作为对人类命运影响最大的问题,对其的态度与治理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角力点。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必须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塑造和维护负责任大国形象。此外,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已经逐渐从政治领域竞争的议题转向经济贸易的全方位竞争议题。2021 年 7 月,欧盟委员会向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提交了设立碳边境调节机制(俗称“碳关税”)的立法议案,预计从 2023 年起开始对欧盟进口的部分商品征收碳税。欧盟碳关税政策将对温室气体排放量高的企业带来重大挑战。波士顿咨询公司提出碳关税对行业利润的侵蚀影响可高达 40%,而且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都将受到成本增加带来的影响,产品竞争力格局也将被重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产品出口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