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三大目标确保碳中和,可持续发展成省内企业“及格线”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李鹏2022-03-31 09:13

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该如何利用好绿色金融?

 
杨胜刚:绿色金融就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全球气候投资的缺口每年为5万亿-7万亿美元。仅在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的投资缺口每年就达到3万亿美元。
 
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研究,中国要实现1.5℃目标导向转型路径,需累计新增投资约138万亿元人民币。中国投资协会和落基山研究所指出,在碳中和的愿景下,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能效、零碳技术和储能技术等七个领域需要投资70万亿元。高盛权益研究表明实现碳中和目标相关的低碳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约为100万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双碳目标的实现会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需要金融体系的充分参与,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
 
绿色金融体系就是通过金融产品、工具和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转型的制度安排。它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上市公司、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环境权益金融(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水权等)。
 
绿色金融对“双碳”战略目标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配置,能够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源向低碳项目、绿色转型项目倾斜。二是风险管理,能够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三是市场定价,能够通过市场交易为排碳合理定价。
 
2002年兴起的赤道原则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风向标。目前全球已有超百家赤道银行,中国已经有兴业银行、江苏银行、湖州银行、重庆农商行、绵阳市商行、贵州银行、重庆银行等7家赤道银行。作为绿色金融的先行者,截至2020年9月末,兴业银行已累计为全国29250家企业提供绿色金融融资27033亿元,融资余额11490亿元。目前,该行先后落地国内首单绿色永续债、首单租赁公司绿色债、首单可持续发展债券、首单“三绿”资产支持票据、首单蓝色债券、首单绿色疫情防控债、首单绿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市场多笔首单绿色债券,已累计为40余家发行人承销发行约300亿元绿色债券。
 
从2012年原中国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2013年环保部、保监会启动高环境风险行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2015年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2017年国务院研究同意在浙江等5省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2021年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202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中国证监会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近十年来,在政府主导下,中国已经基本形成适应“双碳”战略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体系,初步构建起包括评价标准体系、监管和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产品和市场体系以及国际合作的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五大支柱”,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截至2020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2020年7月,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正式设立,首期募资规模885亿元。截至2020年末,全国8个试点省市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4.45亿吨,成交额104.31亿元。全国CCER累计成交碳排放权2.68亿吨,全国碳试点市场筹措资金达2.15亿美元。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还面临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绿色金融发展中资金供需不匹配的问题突出,绿色金融产品和政策工具发展不够平衡,绿色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尚不完善,绿色金融发展的监管约束有待强化,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不足等诸多新挑战。
 
因此,我认为,新时代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战略选择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通过制定统一的绿色金融统计标准、规范绿色金融认证制度等措施,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
 
二是通过解决资金供需信息不对称、资金供需期限错配、投资主体风险偏好、投资主体激励不足等关键问题,加快绿色金融资金供需两侧的结构性改革。
 
三是通过发展绿色指数及衍生产品、分级实施强制性绿色保险制度、推广绿色担保机制、鼓励财政贴息支持绿色信贷、繁荣碳金融市场等手段,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政策工具多元化持续创新。
 
四是通过制定绿色金融认定制度与绿色金融风险防范制度、逐步完善环保信息披露制度、制定配套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深化信息跨部门沟通机制,进一步强化高效的绿色金融发展的监管约束机制,完善绿色金融发展的制度体系。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