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概念股表现亮眼 券商把脉绿色投资新机 如何绘制那张“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由此又衍生出哪些掘金机会?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报郑一真2021-03-07 12:51

碳达峰碳中和引起什么变革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建议中表示,推动我国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意义不仅在于科技企业自身的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鼓励科技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创新,以碳中和为契机,倒逼我国低碳技术转型,一方面,集中力量攻克能源互联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等低碳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和产业互联网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向低碳、绿色、循环方向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同样建议,首先应完善绿色低碳法规标准制定;二是鼓励企业制定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和碳中和路线图;三是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推动行业企业绿色数据核查与评价;四是加强源头治理,带动供应链低碳绿色发展。
 
2020年底,中国在联合国及有关国家倡议举办的气候雄心峰会上承诺,到203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的新目标。2009年,中国曾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这一目标已经在2019年提前完成。
 
在早前的联合国峰会上,中国方面强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所谓“碳中和”,即温室气体净排放为零,即通过植树造林和碳捕捉等方式抵消全部的温室气体排放。“碳达峰”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要在2030年前达到顶点,此后便要开始下降。
 
国内目前的碳排放85.5%来源于能源活动、15.4%来源于工业过程,剩下一小部分来源于农业等。其中,在能源活动中,非化石能源碳排放比重达到15.3%,实现碳中和将深刻地改变国内目前的能源结构、工业生产和消费方式。
 
在碳排放目标确定之后,国务院发布关于《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大力推动风电、光伏以及其他低碳能源的发展,再次强调碳中和的重要性。多部委开始响应,发改委、央行、生态环境部纷纷强调要部署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25%”的关键指标比我国现行规划提高了5个百分点,意味着我国能源转型力度进一步加大。兴业证券认为,对于煤炭等传统能源而言,工作重点将从去产能转向存量优化,包括煤矿智能化程度、机械化程度、原煤入选率、工程技术人员比重等水平的全面提升。对于清洁可再生能源而言,光伏和风电继续快速扩张,预计2020-2025年光伏装机量CAGR约23%,至2025年风光发电占比较2019年翻一倍;2026-2035年光伏装机量CAGR约13%,至2035年风光发电占比较2019年翻近3倍。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在于使占85%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实现向清洁能源的转变。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约为16.4%,预计2030年将达到26.0%,2060年接近100%。增量主要由光伏风电贡献。中信证券预测,2060年的中国将有以下变革:第一,借助光伏、风电装机增长,电力系统将实现完全脱碳;第二,氢能源将实现全面商业化,特别是在航空等领域;第三,钢铁、建材、交通等能源消费部门,将进行大规模的电动化和氢能化改造;第四,碳捕捉是实现雄伟目标的关键拼图。
 
在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黄文涛看来,为实现“碳中和”战略,未来40年我国的能源、产业、消费和区域结构将发生重大的调整。一是能源结构方面,为实现“碳中和”,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在能源中的比重将大幅提升,预计整体比重将从目前的10%以内提升至70%以上,平均每年提升1.5至1.6个百分点的比重。二是产业结构方面,将从碳排放和碳吸收两个方面产生影响。从碳排放看,能源的制造业属性凸显,新能源产业链比重上升;清洁设备及环保产业需求长期向好,产业比重上升;新能源汽车行业替代传统汽车行业。从碳吸收看,森林相关产业比重将进一步提高。三是消费结构方面,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消费普及。四是区域方面,能源中心将由中部地区(山西、陕西、内蒙古)向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扩散,西部将成为重要的能源中心。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1044150号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