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特色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初步设想

文章来源:中国碳排放交易网2014-09-16 16:07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尽管低碳经济发展初期的成本甚高,代价巨大,但中国一定要有新境界!一定要向前走!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在战略上,中国应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以对世界高度负责的态度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努力拓展国家利益。应在全球能源金融新博弈中争取主动权,提高对碳资源价值的认识,培育碳交易多层次市场体系,探索开展低碳掉期交易、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改变目前在全球碳市场碳金融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获取国家最大的战略权益。如果国家把碳金融体系的建设列到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就可能掌握碳金融发展的部分主导权,就可能在全球产业分工和金融分工舞台上实现双赢。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在战术上,需要深入研究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制度与交易活动规范,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动区域性低碳金融方面的研究和试点;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建立和发展碳金融交易市场,促进气候环境金融交易所的业务发展和创新,鼓励各类企业和金融机构在碳交易、碳金融工具开发应用和碳资产管理等方面进行先期探索和试点,根据区域特色制定区域性环保融资额度及其衍生品的合理减排额,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努力通过碳金融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换代升级,积极争取突破目前以国外买家为主的碳项目初级市场,上升到碳商品市场,继而实现向碳金融市场的过渡和跨越,逐步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性区域性碳资产管理中心、主要的碳交易中心、低碳金融信息中心和低碳金融创新中心;大力推动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至少应该初步实现区域结算货币,这是打破美元与欧元等货币制衡,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中的定价权和话语权的重要契机。特别是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和成渝等几大经济区域目前聚集着众多的金融机构与金融资源,应该抓住历史机遇,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性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场,有效地与当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匹配,充分利用围绕碳金融的环境公共产品的市场化金融工具来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实现让更多的主体分担碳金融的环境公共产品风险,参与环境保护,达到在不增添政府、企业和居民负担的前提下,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产业、生活和交通等的合理布局与调整,保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民健康和经济增长,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因此,本文认为发展中国特色的碳金融市场既不能是完全市场主导的市场模式,也不能是完全政府主导的市场模式,而是建立由政府主导市场平台,由市场主导碳金融项目运作的政府财政补贴,公司市场运作市场化模式。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在机制设计中,应明确碳金融的产权,以便形成交易市场和达到配置最优,体现工业补偿农业、城市补偿农村、东部补偿西部,以及高排放者补偿低排放者的激励导向,完善政府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公众参与,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推动碳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避免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应该加快区域性碳金融市场模式设计与配套的法制建设。其次,鼓励围绕碳减排额的金融衍生品设计创新,积极借鉴现代金融工程技术、风险管理技术和保险精算技术,设计出能将碳金融市场与资本市场、风险管理与保险市场互动起来的区域性碳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对冲环境公共产品风险的碳金融衍生品,为低碳项目融资,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环境保障和金融支持。另外,建立由卖买双方、中介咨询和开发公司等利益相关实体以及能源环保类NGO组织等不同人士共同组成的团队,一方面确立自愿减排量检测标准和原则,另一方面规定自愿减排流程、评定机构和规则限定等具体操作细则。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总之,我国必须通过节能减排的物质技术、组织制度和文化意识的全面创新来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既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碳基能源消耗脱钩又能实现绿色复苏的低碳经济才可能走出危机,并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战略上应抓住机会积极构建由政府主导市场平台、市场主导碳金融项目运作的政府财政补贴,公司市场运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碳金融市场模式,战术上努力探索区域性碳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和交易模式,制定基于区域性环保融资额度及其衍生品的合理价格,以碳金融创新促进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并尽快提升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中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国家发改委 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主办单位:中科华碳(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易碳家期刊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区22楼三层 联系电话:010-51668250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1044150号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